近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全省首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调查显示,江苏共记录到物种9266种,较去年增加424种。一批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长,分布范围持续扩大,呈现万物复“苏”的良好态势。
记录物种9266种多地发现新物种
江苏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宝库,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但由于开发强度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
自2017年起,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以县域为单位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八年多来,全省组织20多个专业团队,运用AI识别、环境DNA等先进技术,对陆生维管植物、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昆虫和淡水水生生物进行了系统调查。
本次调查共记录生物物种9266种,包括陆生维管植物2913种、陆生脊椎动物523种、陆生昆虫3216种和淡水水生生物2614种。调查期间相继发现近30种江苏新记录物种:如苏州市吴中区发现毛脉槭、工业园区发现伞房花耳草,南通市经开区发现海边月见草,无锡宜兴市发现凹耳臭蛙,南京市玄武区发现蕈步甲、江宁区发现亚洲长翼蝠等,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选择在江苏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标志着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物种栖息生境不断恢复。
珍稀物种种群数量增长
多种指示生物反映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调查显示,江苏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79种,受威胁物种141种。多个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比如,溧阳市首次发现“植物熊猫”独花兰的野生种群,成为继句容市宝华山之后全省第二个分布点;“昆虫界国宝”中华虎凤蝶从2018年在南京仅调查到几十只的濒危状态,如今已在南京、镇江新增多个分布点,种群数量明显回升;“鸟中国宝”东方白鹳从扬州、宿迁、盐城等局部区域扩展至全省13个设区市;“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的活动范围拓展至整个长江江苏段。
指示生物是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的物种,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江苏于2022年发布第一批指示物种清单,包括哺乳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蝶类等118个物种。本底调查进一步揭示出更多优质“环境质检员”。
作为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猛禽对生态系统完整度要求极高。本次调查记录到38种猛禽,占全国猛禽总数的38.4%。南京开展黑鸢专项调查,无锡建立军嶂山猛禽保护小区,苏州积极构建生物迁徙通道,为猛禽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蜉蝣对水质变化极为敏感,是衡量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全省近半数县域记录到290条蜉蝣类昆虫数据,涵盖8科33种。在白马湖、南官河、京杭运河等清洁河段以及宝华山、紫金山山区溪流中,均发现了蜉蝣稚虫,反映出这些区域水体自净能力较强。
萤火虫对水污染和光污染反应敏感,是环境质量的特殊指示物种。调查结果显示,在溧阳、贾汪、射阳等多地记录到多种萤类昆虫。南通军山东南麓发现的黄脉翅萤种群已扩散至军山绿野公园;无锡在太湖沿岸发现的条背萤种群,为太湖流域水生态好转提供了有力证据。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萤火虫种群开始出现在城市公园与景区,成为“夜间城市精灵”,见证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
五年一调查将成果转化应用
省生态环境厅表示,下一步将强化成果共享与公众参与,推进省级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依法有序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同时,依托首轮调查数据与成果,分析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更新《江苏省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将调查成果切实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记者还了解到,江苏将按照《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中相关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将每五年开展一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接下来将组织开展新一轮全省县域调查,并同步开展太湖、长江、沿海等重点区域专项调查,为科学保护提供支撑。
来源: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