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局要闻
贯彻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丨淮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凯: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面推进美丽淮安建设
时间:2024-09-11  来源:淮安市生态环境局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独具江淮水韵魅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淮安。

image.png


注重系统化治理厚植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底色”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进一步增强环境治理的系统性,牢牢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全力打造“气爽神安”品牌。深入推进下半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加快实施647项大气治理重点工程项目,持续优化“友好减排”措施,定向开展“末位拔点”,突出抓好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生活源、焚烧源“五源共治”,进一步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全力压降PM2.5浓度,努力让“清新蓝天”更加美丽宜人。全力打造“水佳心安”品牌。深入实施生态碧水三年行动,持续开展南六塘河沈三圩、浔河唐曹等重点断面攻坚,结合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退水、池塘尾水、畜禽粪污、秸秆资源化“四个全利用”,统筹推进江北运河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二河以西运南片区水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宝应湖等重点湖泊治理,努力让“秀水特质”得到充分彰显。全力打造“土净食安”品牌。坚持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同向发力,严格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管控,督促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积极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持续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固废非法处置倾倒专项行动,进一步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工作,努力让“一方净土”成为淮安名片。

 

image.png

注重绿色转型增强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内涵”

深刻把握“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促进全市发展的“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多、“含碳量”更低。严守准入门槛。认真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做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更新调整工作,为优化生产力布局“明底线”“划边框”。严格落实环评审批要求,坚持将高水平工艺和装备、高标准治污和防控的要求贯穿始终,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结构调整。持续开展产业园区源头治理集成创新行动,培育形成环境友好、高效集聚、优势互补、具有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地标型产业集群。深入实施绿色发展企业领军计划,引导企业主动开展生产工艺、清洁用能、污染治理设施改造,从源头、过程和末端全方位减少污染物排放。优化服务供给。严格落实《市生态环境局服务重大项目攻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23条措施》,探索实行环评“并轨”审查、“打捆”审批、“两证联发”以及排污总量指标承诺制,全力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金环对话”机制,用好环保贷、环保担、环责险保费补贴等绿色金融工具,积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全力支持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image.png

注重一体化提升筑牢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支撑”

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美丽淮安提供坚强支撑和有力保障。提升执法监管能力。积极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法规制定,深入推进监测监控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快建设以“非现场”执法监管为核心的现代化执法工作体系。扎实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回头看”,持续推进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进一步健全完善问题发现、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健全完善问题发现、环境治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和环境满意度。提升基础支撑能力。持续开展环境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大力推广EOD开发模式,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专项资金支持,全力推动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尽快建成、发挥效益。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安全与应急管理“强基提能”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排查整治危险废物、核与辐射、环境治理设施等领域风险隐患。提升社会共治能力。牢固树立“生态+”理念,系统实施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健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积极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供给。持续深化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六个同行”,引导社会各界共建共治共享美丽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