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生态环境厅关于预防人为干扰工作的部署要求,近日,淮安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江苏省淮安环境监测中心,共同组织召开2025年度自动监测站点预防人为干扰警示教育暨业务培训会议。
会议指出,淮安市已连续五年保持人为干扰监测事件 “零发生”,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了数据根基。面对新形势,全市生态环境系统需持续坚持 “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将防治人为干扰工作与队伍作风建设深度融合,以严实作风、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坚决防范人为干扰监测数据的行为。
会议就生态环境部新发布的《国控站点人为干扰等行为认定处理办法(试行)》进行宣贯解读,结合典型案例细致分析,讲解了涉及大气、水质自动监测人为干扰的行为及判定条款,从环境监测数据弄虚造假相关法律法规、违规行为发现与处置流程等方面进行培训。此外,还就国省考断面水质自动站数据审核及评价、沙尘影响环境空气质量数据申报等业务工作要点进行专题授课。
会议就下一步防范工作提出三方面要求:
一是以案为鉴强意识,清醒认识当前工作的严峻性。要从政治高度强化 “三个意识”—— 深刻领会 “环保工作政治性” 内涵,提升政治判断力;严守法律法规底线,增强依法护数据的法治意识;从周边案例中汲取教训,筑牢红线思维与危机意识。
二是建章立制筑防线,确保科学防范措施落地。在机制建设上做到 “三个到位”—— 细化国省考点位管理责任与生态环境部门巡查监督责任,确保责任体系无死角;严格落实 “三同步” 制度、扩大保护范围、开展 “人工 + 技术” 联动巡查、设置警示标识等措施,织密防范网络;全面宣贯干扰行为认定标准与文件精神,强化系统思维,杜绝选择性治理。
三是严查重处强震慑,守护监测数据生命线。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与决策的核心依据,容不得丝毫虚假。全市生态环境系统需保持 “零容忍” 态度,一方面坚决杜绝干扰行为,另一方面主动加强文件规范学习,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确保各项防范措施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