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首提首推城市,粮食年产量将突破100亿斤“苏北粮仓”,水域面积占市域1/4的“鱼米之乡”,淮安市聚焦绿色生态,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一系列探索备受关注。如何让生态农业实现环境增益、农民获利的正向循环,从农业单品增值走向区域生态价值变现,把绿色权益增量转化为城市发展空间?日前,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专家走进淮安市田间地头开展调研。
在万顷良田一派丰景中,该市16个生态农业试点单元让人眼前一亮。这里正以水系联通循环、稻麦果蔬种植、畜禽水产养殖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有效益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表示,要更加深刻把握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努力走出“模式业态更优、绿色品牌更响、生态价值更高”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找到将“绿水青山”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收益的现实路径。
系统治理,实现“肥水不外排”
“我们这里地力好,土地流转租金平均1350元/亩。”草泽河绕村,开门对着白马湖,金湖县吕良镇三园村村支书王大发说起村里的家底一脸自豪。眼下,一项“肥水不流外人田”正守护着这片“风水宝地”,带来更好的收成。
走进蔡沟二组农田退水实验单元,周边小池塘上芦苇、菖蒲摇曳,其间数道火山石筑坝挡水。依坡就势,沟渠连通形成了一个区域小循环。稻虾轮作区的尾水,经过火山石滤坝、水生植物过滤,排入创蔡排涝河。用水期间,通过沿线灌溉泵站回到田间。“回水也是‘肥水’,把养分也带回来了。”王大发说,如今田头广泛使用工厂定制的有机肥,每年化肥使用量下降20%。
“好水才能出产好螺”。在洪泽区蒋坝螺蛳生态养殖基地,螺蛳是这里的明星产品,也是水质监测标识物。这里采用“螺蛳+螃蟹”“螺蛳+龙虾”“螺蛳+鱼类”等套养模式。项目二期净水面积720亩,其中包括90亩水质净化区和30亩湿地,采用“三池两坝”和湿地涵养方式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处理,尾水净化后或循环入塘,或用于农田灌溉。
“多种动植物混养模式,可以让水产品摄食吸纳氮、磷等营养盐类,有效调控水质,提高种养殖效率。”洪泽湖建设投资集团董事长杨忠明算了一笔经济账,“项目生态治理改造费用800万,省市涉农补贴资金近500万,公司出资300万元。目前每年200多万的经营利润,两年就可以回本了。”
实现农田、池塘的“肥水不外流,污水不下河”,对于淮安而言是一笔影响深远的生态账。淮安被誉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境内四河穿城、五湖镶嵌,水域面积占1/4。淮安市出台了“全市生态农业发展实施意见”,以环洪泽湖沿岸、二河以西运南片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为重点区域,建设16个生态农业试点单元。
目前,淮安已有8个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试点项目建成使用,完成池塘生态化改造1.2万亩,落实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14个、绿色防控基地13个。淮安市市长顾坤说,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就是要锚定农业生产全流程、全链条,促进产业发展模式生态化、投入品使用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循环化、产品优质品牌化。
因地制宜,“含绿量”催生“含金量”
“我们这是高岗地,灌溉条件差,需要层层翻水。多亏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田丰产成为可能。”盱眙县黄花塘镇芦沟社区党总支书记徐玲说,新建尾水循环利用设施完,有效解决了枯水季节取水问题。村庄如今是黄花塘镇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的核心区,已经完成13200余亩土地流转,去年新建了千亩高标准稻虾共生产业园,龙虾和香米远销全国各地。
在生态农业场景下,实现高效农业产出,科技突破是关键变量。11月23日,第五届水产种业博览会上发布了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盱眙龙虾产业集团选育的新品种——克氏原螯虾“盱眙1号”。“新品种具有生长快、规格大的优势。同样养殖条件下,‘盱眙1号’50天养殖收获重量比常规苗种提高18%以上。” 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技术人员介绍。
从生态设施改造到高效农业生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者。“今年高温持续时间长,不少地方蟹农亏本了。我们的蟹农每亩收入8000元。”在西顺河大闸蟹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洪泽区渔业资源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区属国有企业当“操盘手”很关键。流转土地,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发包给农户养殖,统一收购包装、对外销售;养殖水体全程调控、饲料鱼药投入减量、养殖尾水减排回用,养殖产量效益明显提升。每亩塘饲料投喂量少了25公斤,螃蟹产量提升了50公斤。改造提升后的池塘可确权办证,一亩生态池塘可以低息融资3万利息。资金+技术+政策的多方扶持,让企业和农户都尝到了甜头。
淮安市现有59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07.72万亩,占比85.2%,位列苏北第一。“我们统筹各级涉农奖补资金,在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中,一体化推进生态农业试点。”淮安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给街镇和村民增加额外负担,力求经济适用,让农民得实惠。2023年,淮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782元,同比增长8.2%,增幅列全省第二。
围绕稻米、小龙虾、畜禽、螃蟹、蔬菜五大特色产业集群,淮安市正积极引入国有平台公司,以洪泽湖为中心,沿着环湖公路1公里范围内,布局打造东北部螃蟹产业集群、中部蒋坝螺蛳产业集中区,以及西南部小龙虾产业集群,确保建成5个千亩稻(藕)虾综合种养推广区。
价值转化,存量盘活打开“增量空间”
围绕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空间的生态治理,产生一系列“隐性”价值和“溢出”效益,激活了消费场景和市场机会。
日前,大运河畔文旅融合的“蒋坝实践”入选第二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小螺蛳产业牵动“舌尖经济”,乡村田园成为流量入口。蒋坝镇蒋坝居委会党总支书记王子昊28岁,擅长盆景园艺的他3年前回乡创业,把老旧民居改造成中式茶餐厅,取名“莳物造一”。“安心的理想家园”“柿子树下”“水云间”……如今的蒋坝老街已有20套老屋被租赁改造成各式文化主题院落。
而在盱眙马坝汉世伟生态农业试验单元的实践,打开了生态农业“环境生金”的另一个视角。观音寺种猪场占地 620亩,平均年种猪存栏7800头。农田尾水循环系统建设面积约1100亩。项目将畜禽粪便收集,通过沼气发电、供热以及粪便堆肥、还田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目的这里的农业碳汇试点已完成项目的第三方机构审定,形成国际公认的VCS碳交易指标,预计年底完成项目注册,明年4月可到欧美市场进行交易。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让农业不仅生产农产品,也能够制造更多的生态产品。史志军强调,要聚力把生态资源变为生产要素,把发展潜力变为产业的动力,把绿色权益变为价值效益。加快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的经营开发、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机制,更直接、更充分地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
金湖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洪泽区有机水稻碳汇试点、涟水县畜禽粪污减排增汇试点工作……创新生态价值转换路径,大力探索水权、排污权、碳汇等绿色农业要素价值市场化实现,淮安的探索试点有一个鲜明的指向,就是把生态农业在环境容量方面贡献,转化为项目招引、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对淮安来说,生态是最大的资源,绿色是最大的底色。省乡村振兴研究会调研组专家指出,加快绿色转型发展,让生态农业实现高效产出,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淮安市的一系列先行先试探索,为全省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