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9日经开区分局拟对环评文件作出审批意见的公告(佰特检测,报告表)
时间:2024-07-19   来源:淮安市生态环境局  作者:  

现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淮安市生态环境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拟对以下1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意见。为保证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及审批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4年7月19日-2024年7月25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联系电话:0517-89220156;  Email:2595805860@qq.com

通讯地址:淮安市枚皋路19号淮安智慧谷B2楼304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建设项目概况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的措施

1

江苏佰特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检测中心项目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联东U谷淮安智能制造产业园

江苏佰特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租赁面积1547.44平方米,主要设备有多参数分析仪、千分之一电子精密天平、电热恒温培养箱、标准COD消解器、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陶瓷电热板、生物显微镜、霉菌培养箱等,项目建成后用于生态环境检测、职业卫生检测、食品检测等。

淮安市聚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1、本项目排水采用雨污分流。本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生产废水经酸碱中和预处理后与生活污水一起经化粪池处理达接管标准后排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尾水排入清安河。

2、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项目废气主要为实验室药品配置、样品萃取、消解等试验处理过程产生的无机废气(主要为酸碱废气)、有机废气等实验废气,有机废气经集气罩收集采用1套二级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后与经集气罩收集的无机废气一起通过15m高排气筒(DA001)排放。

建设项目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组织非甲烷总烃、四氯乙烯、氯化氢、硫酸雾、氮氧化物排放执行江苏省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2/4041-2021)表1的排放标准,氨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表2排放标准。

无组织非甲烷总烃、四氯乙烯、氯化氢、硫酸雾、氮氧化物执行江苏省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2/4041-2021)表3限值,氨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表1排放标准,厂区内非甲烷总烃无组织排放执行江苏省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2/4041-2021)表2中相应标准。

3、本项目选用隔声减振、加强操作管理和维护、合理布局等降噪措施,确保厂界噪声达标。项目运营期厂界四周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3类标准。

4、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落实《报告表》中提出的固体废物收集和处置措施。建设项目新建一座5m2一般固废暂存场所及一座10m2危险废物暂存场所。建设项目危险废物为含重金属废液、废药品及试剂、实验仪器和器皿的前2次洗涤水以及含重金属离子的洗涤水、废包装瓶、废活性炭,委托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为废滤芯、反渗透膜,收集后由厂家回收处理;生活垃圾、实验垃圾委托环卫清运处理。危险废物贮存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和《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中相关规定;固废贮存场所标志执行《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置技术规范》(HJ1276-2022)、《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1995)及修改单、《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做好<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等标准规范实施后危险废物环境管理衔接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23]154号)、《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固体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苏环办〔2024〕16号)、《江苏省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试行)》(苏环办[2021]290号)要求。一般工业固废储存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中相关规定;生活垃圾的储存与处置参照执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24号,2015年5月4日修正)。

5、建设项目以实验室边界为起点设置50米卫生防护距离,经调查,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不涉及居民等环境保护目标。项目建成后,该范围内不得新建居民区等环境敏感目标。

6、按《江苏省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理办法》(苏环控[1997]122号)的要求设置各类排污口和标识。

7、企业应建立健全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环境治理措施,制定并落实各类事故风险防范措施。落实环境监测计划,加强运营环境管理,提高员工环保意识,确保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