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环境质量 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年度公告
2010年淮安市环境状况公报
时间:2011-06-03   来源:  作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公布《2010年淮安市环境状况公报》。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张汝华

                                  2011年6月5日

 

综    述

2010年,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环保优先战略,加大污染物减排工作力度,年度及“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饮用水源保护机制基本健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重点流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建设基础工作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得到改善。2010年2月9日我市成为以新指标体系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命名的全国首家地级市,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淮安”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一、环境质量

(一)水环境

2010年我市河流水质总体为良好级,全市38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良的断面有33个,占86.8%;轻度污染的断面有2个(入海水道南偏泓的苏嘴断面、浔河的唐曹断面),占5.3%;中度污染的断面有1个(入海水道南偏泓的杨湾腰闸断面),占2.6%;重度污染的断面有2个(清安河的淮安农校和清安河口断面),占5.3%。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总磷。

与2009年相比,水质达Ⅲ类(优良)的断面比例上升了7.8个百分点,水质劣于Ⅴ类(重度污染)的断面比例下降了2.6个百分点。

1、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我市2010年废水排放量2.6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05亿吨,占39.46%;生活废水排放量1.61亿吨,占60.54%。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4.01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0.85万吨,占21.2%;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16万吨,占78.8%。氨氮排放总量为0.47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为0.086万吨,占18.35%,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为0.385万吨,占81.65%。

与2009年相比,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0.14万吨,氨氮排放总量减少0.07万吨。

2、城市饮用水源

我市城市饮用水以集中式供水为主。共有7个日供水量2万吨以上地表水厂,其中市区3个,县城4个,2010年全市饮用水源地取水总量15476万吨,达标水量15476万吨,达标率为100%。各饮用水源地水质都达到Ⅲ类水质要求,水质状况保持稳定。与2009年相比,取水总量达标率上升了0.3个百分点。

3、淮河流域水质状况

1)、城市重点水域水质

城市重点水域断面2个,分别为京杭大运河板闸和里运河东风造纸厂,两个断面水质均符合Ⅲ类,达标率为100%。

2)、南水北调东线

我市有3个控制断面,分别为入江水道塔集、淮河盱眙段老山乡和京杭大运河五叉河口,三个断面水质均符合Ⅲ类,达标率为100%。

3)、淮河流域国家考核断面

我市有4个国家考核断面,分别为入江水道塔集、淮河盱眙段老山乡、京杭大运河五叉河口和苏北灌溉总渠苏嘴,四个断面水质均符合Ⅲ类,达标率为100%。

4)、洪泽湖

洪泽湖总体水质劣于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总磷和总氮,其它指标均达到Ⅲ类水标准;从综合污染指数看,湖体西北部水域水质较差。与2009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4、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各断面水质类别均为Ⅲ类,符合水质功能区划要求,总体水质状况良好。与2009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总体保持稳定。

里运河各断面水质均为Ⅲ类,符合水质功能区划要求,总体水质状况良好。与2009年相比,水质明显改善,总体水质由原来的Ⅳ类(轻度污染)变为现在的良好状况。水质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是里运河截污导流工程实施逐步到位。

(二)空气环境

1、废气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691.5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4.20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3.96万吨,占94.38%;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0.24万吨,占5.62%。烟尘排放总量1.73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1.68万吨,占97.42%;生活烟尘排放量0.045万吨,占2.58%。工业粉尘排放量0.58万吨。

与2009年相比,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1万吨,烟尘排放量增加210吨,工业粉尘排放量减少302.43吨。

2、城市空气

全市共有空气自动监测站9个,其中市区有5个站点,四县各建成1个。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全年共监测365天,API指数小于100的天数有323天,优良率达88.5%;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与2009年相比,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下降了2.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2010年四季度长达40多天没有降雨,且沙尘暴等不利天气对环境空气影响的天数增多。

涟水、洪泽、盱眙和金湖空气优良率分别为85%、89.3%、96.4%和95.9%。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平均值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洪泽县和涟水县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与2009年相比,涟水和洪泽两县优良天数达标率有所下降,盱眙和金湖两县空气优良率保持稳定。

3、酸 雨

市区实际降水量为766毫米,降水pH在5.60~8.85之间,无酸雨发生; 4个县的降水pH值在5.38~7.52之间,金湖县监测点发生酸雨1次,系首次出现酸雨,其余各县监测点均无酸雨发生,盱眙县酸雨得到有效控制。多年来,发生酸雨的地区均在我市南部,北部无酸雨发生,主要是因为南部地区处在长江流域的酸雨带边缘。

(三)声环境

功能区噪声:市区和各县的各类功能区昼间和夜间噪声均达标,功能区值昼、夜噪声平均达标率为100%。与2009年相比,昼、夜噪声平均值达标率上升了5.3个百分点,市区四类和洪泽县一类功能区的夜间噪声得到了有效控制,达到了功能区的要求。其它各功能区噪声基本保持稳定。

交通噪声:全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在45.8~71.7分贝之间,超过70分贝的路段占总长度的5.2%。全市道路交通噪声均值在58.7~68.1分贝之间,除盱眙县交通噪声质量等级为二级属较好外,其它道路噪声质量等级均为一级属好。与2009年相比,超过70分贝的路段比例上升了3.7个百分点,市区和各县的交通噪声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主要是机动车数量不断上升所致。

区域环境噪声:全市各地区的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在52.2~55.5分贝之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划分,除涟水县为三级属一般外,其它均为二级属较好。从全市区域环境噪声的声源结构看:生活噪声占49.2%,交通噪声占20.3%,工业噪声占 13.0%,施工噪声占3.2%,其它噪声占14.3%。与2009年相比,生活源噪声的比例上升了3.8个百分点,交通噪声源比例下降了3.7个百分点,其它噪声源所占比无明显变化。主要是城区人口增加,外环交通路线建设增加所致。

(四)生物环境

1、底栖动物:

⑴市区取水口:水质中生物多样性指数显示为较丰富;

⑵河流:清安河生物多样性指数显示为极贫乏,底质中无底栖动物生存,水质污染严重;里运河为一般水平,并出现耐污性的寡毛类动物,水质有所好转;其它河流为较丰富级,水质较好;

⑶洪泽湖:洪泽湖生物多样性表现为较丰富到丰富状态,水质较好;

与2009年相比,各水体生物多样性程度保持稳定,水质有所改善。

2、浮游植物:

洪泽湖中部湖区的藻密度年均值较大,藻密度最大值点出现在成河乡中、成河乡西,最小值点出现在成河乡东

3、富营养化:

洪泽湖的营养状态指数为58,为轻度富营养化水平,其中临淮乡、成河乡西、成河乡东富营养化程度较高。与2009年相比,全湖富营养化程度保持稳定。

(五)辐射环境

全市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初步形成,2010年建成自动γ监测站、陆地γ监测、水体、土壤和电磁环境等6大类共有国控省控市控点15个。2010年全市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表明:饮用水源蛇家坝干渠水体总α为0.0293 Bq/L、总β为0.0964 Bq/L,分别低于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0.1和1Bq/L,地表水淮河(淮河大桥断面)水体辐射水平保持在江苏河流辐射本底辐射正常波动范围,土壤中放射性核素保持在江苏省放射性核素本底范围内,气溶胶总α为0.0255 mBq/L、总β为1.8mBq/L,238U0.0177   232Th0.0122  226Ra0.165   40K<LLD  137Cs<LLD, 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58(nGy/h)、γ辐射累积剂量按小时平均测量结果69.9(nGy/h),基本保持稳定。“十一五”期末电磁辐射环境,综合场强<0.01mW/cm2~5.67mW/cm2,参照《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电磁辐射监测点测值均低于公众成员导出限值<40mW/cm2的要求。

二、污染防治

(一)污染减排

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的约束性指标任务,也是改善我市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我市污染物排放基数较低,2005年COD总量为4.61万吨,SO2总量为6.1万吨,到2010年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别为4.1和5.13万吨,削减率分别为11.1%和16.1%。2006至2010年,我市均完成了省下达的年度污染减排目标任务。

经国家和省考核认定,2010年我市化学需氧量减排量为5462.5吨,增量为4047.997吨,二氧化硫排放减排量11331.5吨,非电增量为215吨,COD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已经分别降低到4.01万吨和4.19万吨,2010年和“十一五”均超额完成了任务目标。

 “十一五”期间淮安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化学需氧量

二氧化硫

2005

4.61

6.11

2006

4.50

5.90

2007

4.40

5.55

2008

4.30

4.62

2009

4.15

5.30

2010

4.01

4.19

我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变化曲线

(二)流域防治

认真执行江苏省和淮安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实施计划。重点加强对洪泽湖湖体、饮用水水源地、调水通道、主要出入湖河流水质以及各控制断面水质监测。开展了全市化工生产企业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对7家问题企业逐一下达整改意见,责令限期完成整改;对9家元明粉企业要求实行管道阳光化。完成了四季青污水处理厂6.5万吨/日提标改造工程,我市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9座,形成日处理能力34.5万立方米。

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市列入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实施计划》的28项治污工程,25.5项完成竣工验收,完成率达到91%。在全省通报的排名中,我市位列全省第二位。

(三)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

根据《江苏省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检测机构管理办法》,加强监督、管理、指导和服务。2010年,已建成工况法检测线3条,不透光烟度法检测线1条。2010年6月市政府批复了《关于我市机动车机动车排气检测站场布点方案的请示》,金湖县已完成机动车场站布局建设规划。2010年6月金湖县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获得省厅A委类托资质,10月淮安市蓝盾机动车检测服务中心通过省厅复评审,同时升为A类检测机构。已经委托2家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单位正式运行,建立了机动车检测数据月报制度。

(四)固废污染防治

1、工业固体废弃物

2010年全市197家工业固废产生企业共产生固体废弃物373.64万吨,其中危险废物9209.25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达373万吨,其中危险废物综合利用5121吨。水处理污泥处置利用取得进展,建成日处理污泥120吨的污泥发酵制取生物基质肥料的设施,处理市区四季青污水处理厂和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的污泥。

2、危险废物

2010年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9209.25吨,医疗废物533.917吨,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100%;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危险废物产生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全市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五家,2010年开展对全市危险废物开展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强化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管理;预审《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申请材料2份,共办理固体废物跨市转移34项,涉及企业25家,批准转移固体废物约0.38万吨,

3、生活垃圾

2010年建成金湖和洪泽两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厂,并同时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33.28万吨,无害化处理量28.89万吨,无害化处理率86.81%。

(五)核与辐射防治

1、电离污染

淮安市电离辐射污染源主要有射线装置(工业加速器、探伤仪、医用加速器等)、放射性同位素应用项目(医学检查、科研、工业生产等),2010年全市放射源应用单位共有18家,放射源67枚,其中Ⅰ类放射源1枚(楚州人民医院钴60,活度6000居里,2010年底退役送贮)、Ⅲ类放射源1枚、Ⅳ类放射源25枚、Ⅴ类放射源40枚,放射性核素种类近10种。

全市射线装置使用单位179家,共有射线装置330台套。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广泛分布在建材、造纸、医疗、石油化工、钢铁、设备制造等国民经济各个行业。

2、电磁污染

电磁辐射污染源主要有广播、电视发射设备,通信发射设备,工业、科研、医疗射频设备,电力输变电工程等。

全市广播电视发射设备有8台,其中中波1台,调频电视1台,电视广播6台,总功率达100千瓦;移动通信基站2403个;110kV以上高压变压器123台座,110kV以上电压等级高压输变电线路2441公里。

3、辐射环境管理与监测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负责对淮安市的辐射环境统一监管,淮安市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承担淮安市辐射环境监管职能。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市核安全和辐射环境监督管理、辐射环境监测、放射源管理、辐射事故的应急、辐射环境相关信访调处、核与辐射安全防护人员培训等工作。淮安市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于2010年2月份通过计量认证,目前拥有α、β表面污染仪、综合场强仪、便携式Χ、γ剂量率仪、工频场强仪、激光测距仪、测高仪、噪声综合分析仪等监测设备。

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率达到100%,对涉源单位实现了每年的年度监测、检查,涉源单位检查率100%。在检查中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存在问题的,提出整改要求。检查同时,进一步对业主加强辐射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2010年送储闲置放射源2枚。邀请苏州大学来淮举办了辐射专业和安全知识培训。淮安市放射源在线监控监测系统初步建成。

4、辐射环境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放射源的使用显现出了多样性,核技术利用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无线通信和广播电视呈现高速发展态势,2010年我市新增了三枚中子源,“十一五”期间新建通信基站1928个,电磁辐射环境呈现场强不断上升趋势,核安全的压力逐步加大,特别是盱眙核电站在“十二五”期间可能进入实质性阶段,核安全监管将面临新的课题。

(六)污染源普查

全市2010年污染源普查工业源437个、农业源632个、生活源1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16个,市、县两级建立了污染源普查数据库,编制了各级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对污染源普查形成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全面、规范的归档,对重点污染源进行了动态更新调查。根据普查结果,我市2010年COD区域排放总量为80278.016吨,其中工业源11152.53吨,城镇生活源44456.78吨,垃圾场、医疗、废物处置厂40.56吨,农业源24628.146吨;氮氧化物区域排放总量为73581.09782吨,工业源56360.33吨,城镇生活源264吨,垃圾场、医疗、废物处置厂0.9吨;二氧化硫区域排放总量为48676.5吨,工业源46558.45吨,城镇生活源2118吨,垃圾场、医疗、废物处置厂0.05吨;氨氮区域排放总量为9843.873吨,其中工业源934.16吨,城镇生活源6340.465吨,垃圾场、医疗、废物处置厂44.16吨,农业源2525.088吨。

(七)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各县(区)继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2010年,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80万亩,新建秸秆沼气池8100处,建设2处秸秆气化站,建设秸秆固化项目8个,发展秸秆食用菌培植4000亩,新建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达9290处,创建12个省级康居示范村。完成疏浚县乡河道718条,长2530公里,土方4794万方,实施741个村的村庄河塘整治工程,整治村庄河塘4177个,土方2804万方,完成成片造林面积5.5万亩,新建及完善农田林网30万亩,建设43个省级绿化示范村、20个市级绿色示范集镇。金湖县被列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2010-2012年,每年国家和省分别给予1000万元的资金补助,金湖县配套500万元,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饮用水源保护以及畜禽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三、措施保障

(一)政策法规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工作实施办法(暂行)》、《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评价标准(暂行)》,对全市26家重点污染源企业进行了环境行为信息评定,江苏省环保厅在长三角地区进行公开。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及信息公开化参评企业达1253家,同比增长25.6%,在《淮安日报》、环保网站公开,不断推进企业自觉履行环保法律法规。转发了省环保厅《关于落实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不断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定期向市金融部门提供有关环境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根据省环保厅《关于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意见》,制定了《淮安市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全市共签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合同12部,投保额31万元,保险额225万元。根据省环保厅和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关于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调解工作的意见(试行)》,扎实推进我市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调解工作,有效化解了企业和群众间的环境矛盾。整理了2004年以来的地方环保方面政策及规范性文件,并汇编成册。举办了4期共1000余人次参加的环境法制培训。

(二)环保投入与环保小康指数

市政府多方整合环保资金,专门用于创建国家生态市、生态县、生态镇村以及环保能力建设。各县(区)也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安排相应的生态县(区)建设专项资金。加强政策研究,积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环保建设,引导各类投资主体,以BT、BOT等多种形式参与生态市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积极开展“全面达小康”行动,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2010年,全市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85.7分,较“十五”期末年高8.4分。8个县(区)小康环保达标率都达到省环保厅要求。小康综合考核指数最好的是金湖县89.5分,其次是盱眙县88.4分,第三名是洪泽县87.9分。

(三)环境监测

开展水、气、声、生物等环境质量例行监测,通榆河流域水环境资源区域补偿监测、“以奖促治”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等;每季度开展30家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以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为重点,强化应急和预警监测工作,每天对二河的二河闸、武墩大桥两个断面和古黄河的北京路水厂取水口取样监测,节假日不间断。每天对常规项目进行监测,每旬对苯系物等35个项目进行监测,每个季度对109个项目进行全面监测。全年参与饮用水源地水质预警监测工作人员累计达8030人次。全面实施中央减排项目和全省监管能力三大建设内容。加大资金投入,完成黄河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更新市区三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的SO2、NO2、PM10监测仪器和部分实验室分析仪器;提升了监测能力。组织开展以“三年行动计划”为主题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检查。

   (四)执法监察

组织开展了全市化工生产企业、张福河沿河元明粉企业专项执法检查,夏秋季秸秆禁烧巡查,沿湖沿河化工石化企业隐患排查整治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专项整治工作等。组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重点组织了全市饮用水源地环境隐患整治工作、落后产能排查、减排项目核查、涉及重金属企业排查整治工作。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6790余人次,对512家企业进行了检查,特别加强了对35家涉及重金属企业的现场督查,专项行动以来,关闭了3家企业,停产了10家企业,责令停产整改5家企业,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28家,搬迁企业12家,切实解决了一批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市本级全年排污费征收额为1952万元。进一步完善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依照国家相关规范更换了数据采集仪,对监控平台进行技术规范升级;全市37家废水排放企业及21家废气排放企业与市监控平台联网,并对14家污水处理设施实施视频监控。

(五)环境应急

全年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1起,未导致较大社会影响及重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加强应急值班工作,确保政务信息、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及时有效处置。按照《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精神和省厅有关文件要求,在全市10个企业、2个园区进行试点,有序推进企业、园区层面环境应急预案全过程的管理。编制完成《淮安市环保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淮安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全市企业风险检查和化学品检查,共完成165家企业的报表填报和网上录入工作,其中,医药类企业19家,石油加工类企业8家,化工类138家。

(六)环境科技

成功获得省级环保科研课题1项及科研经费20万元。市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金湖县工业园区等5家园区被省环保厅、外经贸厅和科技厅批准同意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另外,市工业园区、清河区工业园区、淮阴区工业园和楚州区工业园4家工业园已经开展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目前正处于报告文本编制阶段和申请论证阶段。

(七)强制性清洁生产

全市12家重点企业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并纳入省环保厅年度工作计划。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被审核的企业,分别在《淮安日报》和市环保网上公布。组织企业清洁生产领导小组成员参加清洁生产业务培训,聘请专家对12家县(区)环保局工作人员、企业领导和环保负责人进行了再次培训,提高了全市企业对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对进入我市清洁生产咨询工作的中介机构进行登记,审核中介机构的清洁生产审核资质。

(八)环评管理

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和审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规范环评编制、评审和审批的全过程管理。下发《关于开展淮安市化工生产企业环保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强化化工集中区和化工生产企业环评审批。下发《关于推进市级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环评工作的函》,加快推进省级以下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南马厂乡工业集中区、盱城镇工业集中区、淮安工业园区清浦工业园冶金机械工业园、涟城镇工业集中新区规划环评审批工作。2010年,市环保局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248个,其中环评报告书类79个,环评报告表类124个,环评登记表类45个。

(九)生态保护

组织落实《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扎实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对原有自然保护区进行整合提升,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1个、县级1个,总面积66806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46%。

(十)生态创建

扎实推进生态市、县建设,2010年,清浦区的城南乡和金湖县的黎城镇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验收。同时,全市建成3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4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和156个市级生态村。

(十一)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我市环境信息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成果,组织机构、经费投入等保障有力,市级信息机构人员达到15人,信息能力建设投入超过30万元。按照省环保厅有关环境信息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开展试点建设,做好省市IP广域网络和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与省环保厅VPN专网稳定运行,保持较高的市端联通率。市环保局接入市级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与政府机关电子公文的传输和网上办公,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按照市政府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工作要求,启动环保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信息系统建设。“淮安环保”网站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加强网上办事与投诉监督功能建设,重点打造了一批特色栏目,网站全年发布信息2266条,为省环保网站提供新闻近百条,淮安市环保局获得省厅“环保网站”评比二等奖。开展市区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和机动车尾气检测网络监控系统建设,提供污染源普查相关技术支持和保障工作。重视环境信息科研工作,与西安银宇空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淮安市土壤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为淮安市土壤污染防治、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十二)宣传教育

2010年,全市环保宣教工作按照“环保教育系列化,环保活动经常化,环保报道阵地化,环保宣传社会化”的指导思想,以创模、污染减排、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环境执法、专项督查等重点工作为中心,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开展环保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活动和重大环保纪念日公益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关注、支持和参与环保事业的积极性。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联合制订下发了《淮安市进一步加强全民环境教育工作实施办法》,明确了全民环境教育工作职责、分工、内容、考核奖惩等措施。与市教育局联合下发《2010年全市中小学生、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计划》,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把中小学校、幼儿园的环境教育着眼点统一在“环境理念入脑,环保情节入心,环境现实入眼,环境警示入耳”这“四入”上来。举办了“天士力帝益杯”中小学环保征文比赛,全市5000余名同学参加了征文比赛。加强对企业环境法治宣传教育,开展环保“三好”企业(企业的环境队伍建设好,环保规章制定好,环保工作落实好)创建活动,强化企业环保主体意识,实现企业环境管理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在淮安电视台、淮安日报等主流媒体开设环保专版、专栏,建好环保宣教阵地,充分发挥舆论的先导作用和监督功能;编印《淮安市民环保行为手册》,定期编发《生态创建工作简报》;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六.五期间都悬挂环保宣传标语;全市公交、出租等公共行业交通工具及公交站台上均张贴、悬挂环保有关宣传标语。一年来,在省、市主流媒体共发宣传稿件200多余篇,在《淮安日报》的“聚焦环保”专版共刊发15个专版。邀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对全市环保工作进行现场调研,详细采访了环境监察、监测,企业环保规范化建设等工作,并分别在电视、电台、报纸上,对创模、污染减排、水、气环境质量进行集中报道。会同淮安市农工民主党主委对全市开发区环境保护情况进行集中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报市四套班子领导。精心策划和组织“4.22”、“6.5”重要环境纪念日的公众宣传活动。与市文明办、市发改委、市妇联联合举行了淮安市“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主题活动启动仪式,表彰了一批环保示范家庭,向低碳家庭志愿者服务队代表授旗、赠送环保袋、节能灯,600多市民进行了宣誓签名活动,还举办环保演讲大赛、环保知识比赛、环保书画展、摄影展、环保宣传展牌等各具特色的活动,在闹市区、广场、车站、乡镇悬挂环保宣传标语、张贴环保主题宣传画,发布环境质量公报。稳步推进绿色学校、社区绿色、环境教育基地创建活动,创建单位已达50多家清浦区闸口宝塔桥社区获省级“绿色社区”称号,盱眙希望小学、涟水朱码中心小学获省级“绿色学校”称号,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获省“环境教育基地”称号。目前,我市已建成省级环境教育基地5个、省市级绿色社区48个、绿色学校168所。

二〇一一年六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