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公布《2012年淮安市环境状况公报》。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卞爱武
2013年6月5日
综 述
2012年,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环保优先战略,加大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力度,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饮用水源保护机制健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重点流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市建设成绩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淮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一、环境质量
(一)水环境
2012年全市河流水质总体为良好,38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良的断面有33个,占86.8%;轻度污染的断面有3个,占7.9%;重度污染的断面有2个,占5.3%。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化学需氧量。
与上年相比,断面水质达标比例无变化,全市河流水质保持稳定。
1.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市2012年废水排放量2.6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00亿吨,占38.17%;生活废水排放量1.62亿吨,占61.83%;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废水9.012万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7.43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05万吨,占14.13%;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02万吨,占54.10%;农业源排放化学需氧量2.32万吨,占31.22%,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化学需氧量0.04万吨,占0.54%。氨氮排放总量为0.95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为0.09万吨,占9.47%;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为0.60万吨,占63.16%;农业源排放氨氮0.26万吨,占27.37%;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0.0062万吨,占0.65%。
2.城市饮用水源
城市饮用水以集中式供水为主。2011年底新建成开发区水厂,全市共有8个自来水厂,其中市区4个,县城4个,日供水能力56.5万吨。2012年全市饮用水源地取水总量14280万吨,达标水量14280万吨,达标率为100%。各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水质要求,水质状况保持稳定。与上年相比,取水总量达标率保持稳定。
3.淮河流域
1)、南水北调东线
全市3个控制断面,分别为淮河老子山、入江水道塔集、京杭大运河五叉河口,水质均符合Ⅲ类,达标率为100%。
2)、淮河流域国家考核断面
全市4个国家考核断面,分别为淮河老子山、入江水道塔集、京杭大运河五叉河口、苏北灌溉总渠苏嘴,4个断面水质均符合Ⅲ类,达标率为100%。
3)、洪泽湖
洪泽湖水质除总氮、总磷外,其他指标达到Ⅲ类水标准。总氮、总磷指标为劣Ⅴ类,湖体水质为轻度富营养化状况。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4.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里运河各断面水质均为Ⅲ类,符合水质功能区划要求,总体水质状况良好。与上年相比,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二)空气环境
1.废气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260.82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4.96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69万吨,占94.56%;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0.27万吨,占5.44%;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二氧化硫0.335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7.73万吨,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5.84万吨,占75.55%;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0.03万吨,占0.39%;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1.86万吨,占24.06%;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氮氧化物1.147吨。烟(粉)尘排放总量2.44万吨,其中工业烟(粉)尘排放量2.13万吨,占87.30%;生活烟(粉)尘排放量0.13万吨,占5.33%;机动车烟(粉)尘排放量0.18万吨,占7.38%;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烟(粉)尘0.085吨。
2.城市空气
全市共有空气自动监测站9个,市区有5个站点,四个县城共设空气自动监测站4个。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全年共监测366天,API指数小于100的天数有328天,优良率达89.6%;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分别为0.030、0.032、0.103毫克每标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与2011年相比,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下降了3.8个百分点。
涟水、洪泽、盱眙和金湖空气优良率分别为92.6%、94.0%、91.8%和97.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平均值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洪泽县和盱眙县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与上年相比,各县优良天数达标率均有所下降。
3.酸雨
全市年降水量为811毫米,pH值在4.64~8.24之间,发生3点次酸雨,全市酸雨发生率为0.72%,金湖县酸雨发生率为8.8%。与2011年相比,除金湖县发生3次酸雨外,其它地区保持稳定,无酸雨发生。
(三)声环境
全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均值54.7dB(A),处于较好水平,平均值同比上升了0.2分贝。涟水县和洪泽县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超过55分贝,为轻度污染级别,其它城区处于较好级别。
全市各功能区噪声年均值均达标,总体噪声状况较好。功能区噪声小时监测值昼间达标率为96.2%,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夜间达标率为92.9%,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功能区夜间噪声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昼间。工业企业的噪声污染得到了一定控制,夜间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有所加重,来自交通噪声源的夜间污染依然居高。
全市交通噪声均值为66.7分贝,处于“好”水平,平均值同比上升2.4分贝。各县区交通噪声年均值较上年有所上升,交通噪声污染有所加重。虽然我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总体状况尚好,但噪声污染超标的路段比例增加,交通噪声的污染有加重的趋势。
(四)生物环境
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安全,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为较丰富;河流总体污染状况介于清洁与轻污染之间,生物多样性表现为一般至较丰富之间,清安河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表现为极贫乏;洪泽湖水质受到轻度污染,生物多样性表现为较丰富至丰富之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0,为轻度富营养;洪泽湖水产品生物残毒的监测结果低于标准限值;白马湖共监测到浮游植物98种,密度均值为1.95×106个/升。市区空气微生物中细菌和霉菌含量显示市区空气质量处于清洁水平,空气质量良好。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在“良好”水平。
(五)辐射环境
2012年,我市原野、道路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属天然本底水平,整体环境尚未受到放射性污染,电离辐射环境符合国家标准。我市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较好,主要污染源为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移动通讯基站等各种专业通讯设备和高压输变电设施设备。监测结果显示,我市公众照射导出限制满足《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中公众导出限值的要求。
二、污染防治
(一)污染减排
县级以上城市实现了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1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截止2012年底,全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54.68万立方米,2012年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新增化学需氧量削减能力1.27万吨,氨氮削减能力0.13万吨。全市135MW以上的大型燃煤机组脱硫设施已全部建成,并运转正常,2012年全年削减二氧化硫6.1万吨。完善热电厂和自备电厂脱硫设施改造,对脱硫剂自动投加系统及DCS远程控制系统进行整改,全市小火电行业共削减二氧化硫0.68万吨。经国家考核认定,截至2012年底,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43万吨,氨氮排放量0.9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4.9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7.73万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稳步推进。
(二)流域防治
积极开展淮河流域、南水北调“十二五”水污染防治工作,列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26个,截至2012年底,已有6个项目通过验收,15个项目在建,4个项目已经完成前期手续。
积极开展通榆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截至2012年底,列入省《通榆河水污染防治规划》9个项目,已有5项在建。
(三)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
全面执行轻型汽油车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印发了《关于实施第四阶段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的通告》(淮环发[2012]61号),规定在我市登记注册、转入过户车辆排气必须达到国Ⅳ标准;《关于加强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分类管理的通告》(淮环发[2012]191号)把机动车环保检测作为机动车安全检测必检项目,定期检验时排气污染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不予办理签章手续,转籍、过户机动车排气污染超过规定标准的,不予办理转籍、过户手续,对年度检验不合格并经维修仍然不合格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将取消其车辆登记手续并禁止上路行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淮环发[2012]256号),规范了环检机构日常管理、技术操作、环保标志核发,检测人员业务技能有很大提升。
目前全市共取得省环保厅正式委托证书的有9家检测机构(淮安市蓝盾机动车服务中心、淮安市公交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淮安市三源机动车安全检测服务有限公司、淮安国际汽车城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淮安万达机动车安全检测服务有限公司、金湖县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淮安区环保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盱眙县金源机动车尾气检测有限公司、洪泽县车辆性能综合检测站),共15条稳态工况检测线、和12条自油加速不透光检测线。检测视频图像与实时数据均能够在网上同步查询。
不断提高车用燃油品质,2012年全市实现国Ⅲ车用柴油供应。由市环保局牵头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议,成立油气回收治理工作联合办公室(淮环函[2012]3号),市环委会印发了《关于实施淮安市储油库、加油站、油罐车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淮环委发[2012]3号),确定了油库、加油站、油罐车改造对象。截止2012年底,中石化淮安分公司所属改造了11座加油站、中石油淮安分公司所属改造了21座加油站、社会加油站改造了2座、油罐车改造了19辆。新投运油罐车出厂即安装油气回收装置。
(四)固废污染防治
2012年全市产生工业固废454万吨,处置利用454万吨,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100%,其中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保持在100%;医疗垃圾集中焚烧处置。水处理污泥干化和综合利用取得进展,在市二污厂建成污泥干化脱水装置并投入试运行,推进利用水处理污泥制砖试点。固体废物处置利用能力建设取得突破,年处理100万台废旧电视、洗衣机、空调、冰箱拆解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年焚烧处置5000吨工业危险废物的装置。
管理方面,在省环保厅的统一部署下,分别在5月和9月对我市危险废物重点产生单位和处置利用单位开展了两轮危险废物执法检查专项行动,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重点对淮安区季桥化工园区、涟水薛行化工园区进行了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面推进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网上申报,基本实现了危险废物产生源网络化管理。全年发生危险废物非法倾倒案件一起,环保会同公安部门依法进行了查处。目前,我市共有7家危险废物处置(利用)持证单位,从事危险废物的处置利用工作,涉及近20个类别的危险废物,总处置利用能力近4万吨/年。
(五)核与辐射防治
2012年在环保部的统一部署下,开展辐射安全整治专项行动,通过检查、整改,全市辐射污染源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建成并运行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对全市90%以上的放射源实施自动在线监控。建成并运行空气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对我市空气环境辐射瞬时剂量率进行连续监测,并对空气中氡浓度、气溶胶、降水进行连续采样。截止到2012年底辖区内持证单位数量为市管158家、省管18家;辖区内放射源数量:I类放射源2枚,Ⅱ类放射源30枚,III类放射源3枚,IV类放射源27枚,V类放射源46枚,合计108枚。认真做好辐射场所现场检查工作和污染源监测工作。涉源单位检查率100%,射线装置单位检查率100%,全程参与了省环保厅对我市境内省管单位的检查。完成了空气累计剂量监测、瞬时监测、土壤样采集、气溶胶监测和综合场强测量;淮河流域盱眙淮河大桥、南水北调老山乡和五叉河口、重点饮用水水源的水样及时采集并送省站;配合省站完成空气中氡浓度的检测。
(六)环境统计
全市列入统计的工业源415个、农业源571个、生活源9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24个,建立了市、(区)县二级环境统计数据库,对环境统计形成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全面、规范的归档,对重点污染源进行了统计。
(七)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各县(区)继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到2012年,全市新开工建成38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市累计建成9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乡镇医疗处理设施109个,改造乡镇集镇农贸市场116个;完成疏浚县乡河道323条总计1136公里,完成土方1816万方。新建5400处户用沼气池,全市累计13.6万只,新推广秸秆沼气池5150处,累计推广3.5万处。创建95个省级畜禽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13个良种化畜禽示范场,8个畜牧业新型合作经济模式示范单位。新增“三品”总数400个,新增“三品”基地面积40万亩,累计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达120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660万亩。
三、措施保障
(一)政策法规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工作实施办法(暂行)》、《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评价标准(暂行)》,对全市38家重点污染源企业进行了环境行为信息评定,并报省厅在长三角地区进行公开。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及信息公开化参评企业达1485家,同比增长7%,评定结果报省环保厅并在《淮安日报》和市环保网站公开,不断推进和提升企业自觉履行环保法律法规的自觉性。稳步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市年度共签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合同52部,投保额182.8558万元,保险额7872.8万元,全市参保企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围绕生态市建设,制定并出台了《淮安市2012年生态环保建设工作目标考核办法》。
(二)财政环保投入与环保小康指数
2012年度,市环保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方面全局上下统一思想,落实责任,年初召开专题会议,认真总结往年经验,进一步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政策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我市申报的淮阴区孙大泓水环境整治等3个项目共争取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奖励资金1656万元;淮安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翔宇四期至沈坤路污水主干管建设工程等18个项目,争取到省级环境保护引导资金3636.41万元;争取到省级环境保护奖励资金7万元;争取到国家和省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323万元;涟水、金湖两县争取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4000万元;我市国信淮阴发电有限公司争取到省级脱硫减排专项资金180万元;淮安市天龙再生利用有限公司争取到中央2012年度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452万元。2012年度共向上争取无偿环境保护专项资金10559.11万元,对我市完成节能减排及生态市创建工作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同时,2012年度我市市级财政共投入市级环境保护引导资金1800万元用于工业企业点源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清洁生产等环境项目建设;随着我市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2012年度市级财政专门安排3000万元用于生态市创建工作。
2012年度淮安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省厅初步测算结果综合指数为91.2分,位于全省前列:环境空气良好天数达标率为89.8%,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2%,功能区环境噪声达标率96%,公众对城乡环境保护满意率80.5%,小康环保考察监察系数1。
(三)环境监测
开展水、气、声、生物等环境质量例行监测,通榆河流域水环境资源区域补偿监测、“以奖促治”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等;每季度开展39家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比对监测和有效性审核工作,为环境管理工作服务;以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为重点,强化应急和预警监测工作,每日对二河的二河闸、武墩大桥、蛇家坝干渠三个断面和古黄河的北京路水厂取水口取样监测,每日开展常规24项监测,每旬对苯系物前35项进行监测,每个季度开展一次108项全监测。全年参与饮用水源地水质预警监测工作人员累计达8000人次以上,保障了市区饮用水安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全面实施中央减排项目和全省监管能力三大建设内容,加大资金投入,在市区5个空气自动测点新增PM2.5设备,年底前完成了5个站点PM2.5数据的对外发布。
大力推进国家标准化监测站建设工作。投入168万元购置了倒置显微镜系统、离子色谱仪(带进样器)、氨氮全自动测定仪等仪器,装备已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通过公开招考,新进2名工作人员。
(四)执法监察
2012年,淮安市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检查、突出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化工园区(工业集中区)环境问题整治、饮用水源地环境隐患整治、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情况检查、秸秆禁烧巡查。对饮用水源地继续实施24小时值班巡查,每日报告巡查监测结果。环保会同海事部门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地附近、上游以及与其有水体交换关系的河流周边可能影响饮用水安全的生产企业、加油站、码头。编写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报告及防范工程建设方案。全市共受理各类环境信访举报案件2656件,查处率100%,结案率100%,满意率98%。全年排污费征收额达6858万元,同比增长2.05%,创历史新高。市环保局通过加大监察频次、实施夜间节假日突击检查等方式,以各类专项检查为契机,在环境违法案件查处数量上逐年突破,严厉惩处了一批违法情节恶劣、严重污染环境、群众反响强烈的违法案件。根据国家环保部和省环保厅统一部署,开展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活动,整改环境风险单位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对16家污水处理设施实施视频监控。全市53家废水排放企业及28家废气排放企业与市监控平台联网,其中33家国控污染源企业与省环保厅联网,数据稳定上传率99.8%。
(五)环境应急
2012年共发生3起突发环境事件、由于应急响应及时,处置果断,未造成较大环境问题及引起社会矛盾纠纷。按照省环保厅要求,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全年完成了13家重点企业应急预案再修编工作,及时通过专家评估、备案,同时对《淮安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淮安市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进行了重修编工作。完成了市、县环保部门6个饮用水源地环境应急预案的修编工作。
为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能力,根据省环保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环境应急演练管理工作的通知》(苏环函[2012]206号)要求,2012年市环保局对市、县环保及重点企业落实省厅环境应急演练要求进行了布置,季桥化工园区、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华尔润、清江石化、嘉诚化工等相关地区企业都进行环境应急演练,各个县也都开展多次应急演练,投入人次达千人次,较好地完成省环保厅任务。为配合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在泰州举行的演练,我市派出了应急车和应急专业人员两次赴现场参演;对苏北兄弟市开展环境应急演练也尽其所能给予了大力配合。
围绕饮用水源地、化工园区、重金属、百日安全大检查等敏感目标和行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全年出动了2300余人次,检查企业520厂次,对110个存在安全隐患提出整改要求,对违规行为处罚40余次。
(六)环境科技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申报市科技局环保科研课题项目3项,共计获得市级资金资助6万元,课题名称分别是《淮安饮用水源在线实时监测关键技术研究》、《白马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对策研究》、《淮安市环境质量预警自动监测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联系市内高等院校、市环科所及环境监察局、环境监测中心站等单位,选送18篇优秀论文课题参加市科协组织的淮安市第十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7篇获得市优秀论文二、三等奖。
根据《江苏省优秀环保工程评选办法》,选送2项环保优秀工程获奖。全省评选出10个项目获得“2011年度江苏省优秀环保工程”,我市就占了2个,分别是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淮阴卷烟厂的1000m3/d卷烟厂污水处理工程、宏恒胜电子科技(淮安)有限公司的12000m3/d电路板废水处理工程。
联合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统计局成立2011年我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办公室,并编制了调查实施方案,筛查出我市81家符合调查范围的企业事业单位,其中专业单位有35家,兼业单位有46家,从业人员约6550人。
1、各县区分布情况:市辖区4家、清河区2家、清浦区5家、淮阴区9家、淮安区11家、市开发区6家、洪泽县12家、金湖县7家、盱眙县17家。全市的环保产业相对集中在淮安区、盱眙县、洪泽县等地区。
2、企业分类情况: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单位14家、环境友好产品生产经营单位6家、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生产经营单位41家、环境服务业从业单位20家。
2012年,全市工程师职称中级初定3人,通过评审20人;助理级初定3人,通过评审13人。
(七)强制性清洁生产
公布34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名单,举办了全市清洁生产审核培训班。完成淮安锦纶化纤有限公司、江苏井神盐化股份有限公司淮安碱厂、淮安楚州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等30家强制性清洁生产审计,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安排54万元用于奖励清洁生产审核通过验收的企业,使得企业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我市重点企业共实施清洁生产方案1018个,同比增长128.7%,共投入资金25244.36万元,同比增长51.7%。
(八)环评管理
进一步落实省环保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进规划环评满五年的园区跟踪环境影响评价,强化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环评工作,加快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格环境准入,强化公众参与,规范环评管理。2012年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1975个,其中报告书类163个,报告表类890个,登记表类922个。
(九)生态保护、
组织落实《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扎实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对原有自然保护区进行整合提升,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2个、县级1个,总面积70906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04%。
(十)生态创建
扎实推进生态市、县建设,年初召开全市生态环保大会,市生态指挥部印发了《淮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目标任务书(2012-2015)》和《淮安市2012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目标任务书》。《淮安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修编)》通过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0月19日,市政府正式颁布实施。金湖县、清浦区在苏北率先建成省级生态县区,全市创成37家国家级生态乡镇,创成52家省级生态乡镇,累计创成83家省级生态乡镇,新建成14家省级生态村、609个市级生态村,累计建成1080个市级以上生态村。
(十一)信息化建设
配合省厅“1831”专网工程,完成市县审批、视频会议、信用评价、排污费征收等模块的对接工作;完善市环保局办公网络;完善市级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办公电脑全部接入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和省“1831”平台;“淮安环保”网站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日报等监测数据,行政许可审批办事查询功能、办事结果反馈功能,增加了在线访谈预告功能,增添了建设项目相关的所有公示,网站全年发布信息3000条左右;对县(区)环境信息机构建设提供业务及技术指导。
(十二)宣传教育
始终把宣传教育纳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全过程,以“生态淮安·共建共享”为主题,开展了“生态淮安·美丽家园”、“喜迎十八大——贺中秋话生态,庆国庆谈环保”建言献策、“淮安市首届生态环保征文”暨6.5世界环境日系列纪念活动、举办首届全市大学生环保论坛、“贯彻党的十八大——庆元旦话环保,迎新春讲生态”主题演讲和“生态淮安·共建共享”全民生态行动“十二大”系列绿色创建活动。市环保局荣获全国2012年度中国环境报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绿色细胞”勾勒生态画卷》作品获2012年全国环境好新闻三等奖,在《淮安日报》、市电视台等市以上主流媒体发表生态环保新闻稿件200多篇。全市新创市级“绿色学校”256所,普及率达50%以上;创成19家省级绿色社区、67家市级绿色社区和4家省级环境教育基地,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二〇一三年六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