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环境质量 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年公报
2007年淮安市环境状况公报
时间:2008-05-08   来源:  作者:  

2007年淮安市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公布《2007年淮安市环境状况公报》。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张汝华

2008年5月6日          

综  述

2007年,全市环保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强化环境管理,严格执法,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强化环保统一督管,环保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保持了全市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群众安居乐业的优良环境,形成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2.9分,在全省居于前列。目前,创模30+2项指标基本达到要求。

一、水环境

(一)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7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21696.67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7567.52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 34.88% ;生活污水排放量14129.15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为 65.12%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4.40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为 0.77万吨,占COD排放总量的 17.55 %;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为3.63万吨,占 82.45%;一年来,全市COD排放总量较2006削减了1100吨,削减率2.43%。氨氮排放总量为 5036.99吨,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872.49吨,占 17.32%;生活氨氮排放量4164.5吨,占 82.68 %。石油类排放总量为 96.66吨,挥发酚排放总量为20.47吨。

(二)城市饮用水源和地面水

全市饮用水以集中式供水为主,取水水源以地表水为主,共7个地面水厂,其中市区2个,县(区)5个。全市每日总供水能力为28.5万吨,7个取水口水质均达到规定的Ⅲ类水标准,无超标现象。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100 %,城市地表水总体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淮河干流盱眙段设置肖嘴、打石山、淮河大桥和红光化工厂四个监测断面,2007年,其水质从上游至下游逐步好转。淮河入境断面肖嘴水质为Ⅲ类,打石山、淮河大桥断面水质为Ⅲ类,红光化工厂断面水质符合功能区划要求,为Ⅲ类。京杭大运河楚州区段水质为Ⅲ类,市区段水质为Ⅲ类。盐河总体水质为Ⅲ类。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抗洪蓄水湖泊型水库,是苏北地区的重要水源。

二、空气环境

(一)废气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 11045444万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 5.56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5.14 万吨,占 92.37%;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 4246万吨,占 7.63 %。一年来,全市SO2排放总量较2006年削减3500吨,削减率5.92%。烟尘排放总量 2.45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 2.16 万吨,占 88.09 %;生活烟尘排放量0.29万吨,占 11.91 %。工业粉尘排放量0.97万吨。

(二)城市空气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为319天,达良率87.4%,洪泽、涟水、金湖等县城镇空气环境质量均值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市区2007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较好,年平均浓度除可吸入颗粒物外均能达到标准,2007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098毫克/立方米。

(三)酸雨

全市8个县(区)降水年均pH值为6.26,降水年均pH值范围在5.40~7.40之间,仅盱眙县出现两次酸雨(pH<5.6)。

三、声环境

2007年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75.0%。功能区噪声:1类区,除洪泽县超标外,市区及4个县均达标;2类区和3类区市区及4县均达标;4类区市区与金湖县夜间超标,其余均达标。区域环境噪声:全市在52.9~55.9之间,最高值为涟水县,最底值为金湖县。交通噪声:全市在63.2~69.8之间,均达标。

四、生物环境

全市主要河流水生生物污染状况不容乐观,监测10断面中评价结果为严重污染的断面占20%,中度污染的断面占60%,轻度污染的断面占20%,城市河流水生生物受破坏情况较为严重。主要湖泊、水库水生生物污染状况相对较好,44%的测点评价结果为较轻污染,56%的为中度污染。城市空气中微生物污染情况良好,细菌和霉菌含量总体均处于清洁和较清洁水平。

五、工业固体废物

2007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 225.81万吨,处置量    0.48万吨,综合利用量225.33万吨,贮存量 0 万吨,排放量0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99.79%以上,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为0.13万吨,排放量为零,主要危险物安全处置率保持在 100 %。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全年共有2家企业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其中废物处置企业1家。

六、辐射环境

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气中瞬时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累积剂量监测、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开展了淮河、大运河和重点饮用水水源等地表水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以及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监测。结果表明,全市电离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电磁辐射环境较好。全市核与辐射安全机构队伍及能力建设有了新的突破,成立了专门辐射监管机构。全年共审批核技术应用项目专项环评文件40件,核发辐射安全许可证30家,重点辐射工作单位监督率100%,全年共收贮废弃放射源程17枚。

七、专

(一)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

2007年,全系统按照06年底国家创模技术评估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全力整改。在全市先后开展了“七整治一夯实”行动,即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工业污染源专项整治行动、化工企业专项整治行动、饮用水源专项整治行动、市区油烟烟尘专项整治行动、机动车尾气及城市扬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和夯实环保基础工作。对全市49家重点工业污染源安装了自动监控装置。

(二)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围绕污染物减排,突出抓好“五个落实”:即把污染物减排落实到产业结构调整中,依靠淘汰落后生产力腾出总量;落实到区域、流域综合整治中,依靠治污削减总量;落实到重点环保工程中,依靠提高削减能力降低总量;落实到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中,以新带老消化总量;落实到重点企业的发展中,依靠清洁生产控制总量。通过采取加快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加快燃煤电厂脱硫治理进度和污染企业治理设施改造完善、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新建项目环保监管力度、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有效措施,切实推动污染减排工作。全市COD和SO2排放量分别比2006年消减1100吨和3500吨,消减率2.43%和5.92%。超额完成了省厅下达给我市的年度削减任务。

(三)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加快了里运河截污、清安河导流工程进程,继续推进大运河、古黄河、盐河、文渠河等市区内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了对D能锅炉整治力度,组织出动500多余人次对禁燃区内内燃锅炉进行整治,目前全市禁燃区煤锅总数388台,已拆除320台;积极开展油烟污染整治工作,经过排查,全市共有249家产生油烟污染的单位,已安装了235家油烟净化处理装置,其余14家均已停业关闭。对26家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和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对90家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华能电厂等一批脱硫项目相继建成投入运行,关闭了100多家砖瓦企业;加大对小化工整治力度,对列入整治的181家化工企业实行“人盯厂、周联系、月督查、及时会办”制度,已关闭60家。在流域水污染治理方面,认真督促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淮安段三个控制单元8个治污项目和淮河流域10个工业企业废水治理项目,现已全部完成。

(四)环保监管

强化重点区域环境执法监管,对列入省《挂牌督办十大重点环境问题》的市经济开发区和洪泽县经济开发区,成立两个督查组开展督办、指导。经过努力,两区完成整改工作,顺利通过省厅验收。建成了市级污染自动监控平台,49家重点工业污染源与市级污染自动监控平台实现了联网。加大以饮用水源保护,组织出动2000多人次,对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企业、围网养殖、居民生活污染进行检查和整顿,整体搬迁了市区饮用水保护区内的金达构件厂和广厦水泥制品有限公司,对古黄河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华能淮阴发电厂的排污口进行封堵。组织开展了全市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持证和安全防护大检查,全市未发生一起辐安全事故。积极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成立了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对全市有关人员进行了培训,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展开。组织出动5636多人次,对1785余家排污单位、7万吨以上饮用水源地进行了现场执法检查。接到各类举报1039多起,查处率100%,结案率98%。对两个重点案件进行了挂牌督办,对3起案件申请法院进行了强制执行。通过加大环保监管,有力地促进了排污费的征收,2007年全市排污收费达4695万元。

(五)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

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金湖县、洪泽县、盱眙县三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已相继通过了省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其他县(区)生态县(区)规划已定稿。涟水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国家验收,至此,我市四县已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楚州、淮阴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省厅验收,并已上报环境保护部;建成省级绿色社区1个,市级绿色社区4个;市级绿色学校13所;建成5个市级优美乡镇、12个市级生态村和14个省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正在开展。全市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209万平方公里。

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共完成367个村的河塘整治,疏浚河道1390公里,土方2576万方。建成沼气池 8万多个,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2900多个,日处理生活污水5万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扎实推进,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等生态农业,全市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446万亩,拥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标志311个。

(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全市7个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入使用,配套管网进一步完善,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9.3%。市自来水厂取水口上移工程已竣工,3月份投入运行。加强市区和部分县(区)河段护岸建设和疏浚清淤工作,初步解决了河道淤塞、水体污浊等问题,河流水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热供气,市区供热半径达7.5公里,城市气化率达95%。建成王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预处理项目,形成了1100吨/天的填埋能力。

(七) 清洁生产

2007年全市有25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6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

依法将超标或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的江苏理士科技有限公司、淮安市常福化工有限公司在淮安市环境保护局网站和《淮海晚报》上进行了公示,要求被公示的企业在淮安市主要媒体上公布其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并按《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有关要求,抓紧做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目前,江苏理士科技有限公司已积极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正在创造条件准备验收;淮安市常福化工有限公司因企业停产未开展此项工作。积极协助江苏淮河化工有限公司、淮安嘉诚化工有限公司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并通过环保局和经贸委两个部门组成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组验收。

(八)环境政策与法制建设

市委、市政府明确将“环保优先”确立为淮安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之一,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纳入淮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考核体系,实施一票否决。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得以充分落实,同时将环保年度主要工作目标纳入市“4221”工程目标管理,并与县(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实施考核。全市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企业数已增加到724家,金融机构已将企业的环境行为评级情况作为提供信贷的主要依据,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结合开展法治淮安建设,进一步修改完善环保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制定了核与辐射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以及其他多项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大了行政处罚力度,对42家违法企业进行了立案处罚,处罚金额达259.6万元。

(九)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在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通过进一步严格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内外配合,强化全程管理,从环评制度、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上收审批管理权限、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减排、规范项目验收程序等六个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把好环保审批和验收关,杜绝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污染严重的项目上马,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与市发改委、经贸委、规划局、国土局、工商局、招商局及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积极配合,了解来淮投资重点大项目的有关信息,掌握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行动态,加强对项目建设和生产全过程的服务和监管。并要求建设单位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必须向社会做出遵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公开承诺,确保项目从建设到运行全过程不违规违法,增强建设单位执行“三同时”制度的意识。一年来,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3182 个,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97个,环境影响报告表719个,环境影响登记表2366个,组织完成了对389个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的“三同时”验收,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三同时”执行率达90%以上。加大对开发区区域环评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督查督办力度,全市9个省级开发区都已完成区域环评报批并获得省环保厅批复,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省市要求稳步推进。

(十)宣传教育

围绕创模和环保各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在《淮安日报》上开辟了创模专栏,组织各县(区)政府负责人刊登创模感言,俞市长在电视台发表了创模全民动员讲话,组织新闻单位开展了创模工作飞行检查跟踪报道活动,在市区主要街道、路口等显要位置设置环保、创模宣传标语,在中小学校举办了“我爱绿色家园”小书画家创作作品展和“废旧电池分类回收,共建绿色校园”活动,“6·5”环境日期间举办了“规范市民环保行为”宣誓仪式,在企业推行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对700家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了等级评定,结果在报纸上进行了公示,与市文明办、市邮政局共同设计发行宣传环保的明信片1万份,印制环保、创模知识卡片20万份发到市区家庭。

(十一)环保能力建设

 紧紧抓住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有利契机,积极推进环境监察、信息、宣教标准化和监测现代化建设。成立了饮用水源环境监察支队,设立饮用水源大队,增编3人;成立了环境信息中心,编制15人;成立了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编制10人;成立了环境安全应急中心,编制8人。

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加强软件建设,不断提高环境监察能力与水平。2007年,省市直接投入370余万元用于市环境监察仪器设备和车辆的配备,采购仪器设备120台(套),执法车6辆,应急指挥车1辆,加强业务培训与学习,组织全市环境监察业务竞赛考试两次。

监测中心站投入272万元,购置气体应急监测车和等离子发射光谱等,大大增加了应急监测能力。

 

二〇〇八年五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