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环境质量 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年公报
2011年淮安市环境状况公报
时间:2012-07-04   来源:  作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公布《2011年淮安市环境状况公报》。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张汝华

                                  2012年6月5日

 

综    述

2011年,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环保优先战略,加大污染物减排工作力度,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饮用水源保护机制健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重点流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市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淮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一、环境质量

(一)水环境

2011年全市河流水质总体为良好,全市38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良的断面有33个,占86.8%;轻度污染的断面有3个,占7.9%;重度污染的断面有2个,占5.3%。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化学需氧量。

与2010年相比,水质达Ⅲ类(优良)的断面比例下降了2.6个百分点,水质劣于Ⅴ类(重度污染)的断面比例无变化。

1.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市2011年废水排放量2.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01亿吨,占38.85%;生活废水排放量1.58亿吨,占60.77%;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废水量9.012万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 8.06 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14万吨,占14.14%;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47万吨,占55.46 %;农业源排放化学需氧量2.41万吨,占29.9%;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化学需氧量0.04万吨,占0.5%。氨氮排放总量为0.9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为0.09万吨,占9.09 %,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为0.64 万吨,占64.65%;农业源排放氨氮0.25万吨,占25.25%;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0.0062万吨,占0.63%。

2.城市饮用水源

全市城市饮用水以集中式供水为主。共有7个地表水厂,日供水总量25万吨以上,其中市区(包括淮阴区和淮安区)3个,县城4个,2011年全市饮用水源地取水总量9032万吨,达标水量9032万吨,达标率为100%。各饮用水源地水质都达到Ⅲ类水质要求,水质状况保持稳定。与2010年相比,取水总量达标率均为100%。

3.淮河流域

1)、南水北调东线

全市有3个控制断面,分别为淮河老子山、入江水道塔集、京杭大运河五叉河口,3个断面水质均符合Ⅲ类,达标率为100%。

2)、淮河流域国家考核断面

全市有4个国家考核断面,分别为淮河老子山、入江水道塔集、京杭大运河五叉河口、苏北灌溉总渠苏嘴,4个断面水质均符合Ⅲ类,达标率为100%。

3)、洪泽湖

洪泽湖水体中总氮、总磷两个指标超过Ⅴ类,其它指标均达到Ⅲ类水标准;从综合污染指数看,西北部成子湖水域水质较差。与2010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4).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各断面水质类别均为Ⅲ类,符合水质功能区划要求,总水质状况良好;从各断面综合污染指数看,大运河桥断面最高,水质相对较差。与2010年相比,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里运河各断面水质均为Ⅲ类,符合水质功能区划要求,总体水质状况良好。与2010年相比,里运河水质有所下降,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主要原因一是里运河防洪控制工程(生态景观提升)建设使水体断流,无清洁的水源补给;二是城市内涝沟渠的污水通过泵站排入,使里运河水质受到污染。

(二)空气环境

1.废气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5.04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79万吨,占95.04%;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0.25万吨,占4.96%;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二氧化硫0.26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7.562万吨,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5.666万吨,占74.93 %;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 0.03万吨,占0.4%;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1.868万吨,占24.7%;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氮氧化物0.889吨。

2.城市空气

全市共有空气自动监测站9个,市区有5个站点,四个县城共设空气自动监测站4个。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全年共监测365天,API指数小于100的天数有341天,优良率达93.4%;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与2010年相比,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上升了4.9个百分点。

涟水、洪泽、盱眙和金湖空气优良率分别为86.0%、94.8%、96.9%和96.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平均值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洪泽县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与2010年相比, 各县优良天数达标率均有所上升。

3.酸 雨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809.0毫米,pH值在5.95~7.98之间,无酸雨发生。与2010年相比,年平均降水量上升了5.6%,酸雨状况有所改善,全市无酸雨发生。

(三)声环境

全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均值54.5dB(A),处于较好水平,平均值同比上升了0.3分贝。淮阴区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上升1.9分贝,噪声污染程度加重。

全市各功能区噪声年均值均达标,总体噪声状况较好。功能区噪声连续监测点的合计昼间达标率为94.7%,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夜间达标率为93.4%,同比上升6.1个百分点。夜间社会生活噪声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来自交通噪声源的夜间污染程度依然偏高。

全市交通噪声均值为64.3分贝,处于较好水平,平均值同比上升0.3分贝;超标路段上升了27%。洪泽县交通噪声均值上升了1.7分贝,交通噪声污染程度有所加重。虽然全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总体状况尚好,但都存在噪声污染较重的地段。

(四)生物环境

饮用水源卫生学指标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市区两个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为较丰富。

河流的生物状况:从底栖动物评价,除清安河属严重污染外,其它河流介于清洁至轻度污染之间;从生物多样性评价,除清安河表现为极贫乏外,其它河流多样性表现为一般至较丰富。

洪泽湖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9,表现为轻度富营养;生物多样性表现为较丰富至丰富状态;底栖动物优势种为软体动物;洪泽湖水产品生物残毒监测结果低于标准限值。

市区植物叶中硫和氟的含量监测表明,植物污染程度为轻度污染至清洁状态,空气质量良好;空气中微生物细菌和霉菌含量测定也显示市区空气质量处于清洁水平。

(五)辐射环境

2011年,全市原野、道路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属天然本地水平,整体环境尚未受到放射性污染,电离辐射环境符合国家标准。全市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较好,主要污染源为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移动通讯网络等各种专业通讯设备和高压输变电设施设备。监测结果显示,全市公众照射导出限制满足《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中公众导出限值的要求。

二、污染防治

(一)污染减排

县级以上城区实现了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1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 2011年底,日处理能力已达47.13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全市燃煤机组已全部建成脱硫设施,每年可削减二氧化硫6.3万吨。经国家考核认定,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排放8.06万吨和5.04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削减1.74%,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5%。完成了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流域防治

积极参与会同省有关部门配合省政府开展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共整理上报淮河流域治污项目52个,其中列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项目26个,列入省规划(征求意见稿)项目26个。截至2011年底,列入国家规划的项目已有4个项目通过验收,1个项目正在试运行,15个项目在建,其他项目也都已启动。

积极开展通榆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截至2011年底,列入省《通榆河水污染防治规划》12个项目,其中1项试运行,1项在建,6项已经启动。

(三)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

2011年11月成立“淮安市机动车排气监管中心”。市环保局与多个部门联合在新车核发、用车准入、用车管理、油品供应和道路管理等方面采取多渠道、多方法等手段,建设全市绿色交通体系,有效控制尾气排放,不断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全面执行轻型汽油车第四阶段排放标准。严格执行《关于实施第四阶段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的通告》(淮环发[2012]61号)规定事项。定期检验时排气污染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不予办理签章手续;转籍、过户机动车排气污染超过规定标准的,不予办理转籍、过户手续;对年度检验不合格并经维修仍然不合格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将取消其车辆登记手续并禁止上路行驶。 

目前全市共取得省环保厅正式委托证书有4家检测机构(金湖县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淮安市蓝盾机动车服务中心、淮安市公交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淮安市三源机动车安全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共6条稳态工况法检测线和3条不透光烟度法检测线。4家环检机构均能与环保局联网,进行视频监控和实时数据传输。

(四)固废污染防治

淮安柴米河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污泥利用项目建成并已投入使用,并确定一家砖瓦厂进行水处理污泥制砖试点。积极响应国家及省厅的要求,积极推进废旧家电器和电子废物处理企业的项目建设,建成一家年处理100万台废旧电视、洗衣机、空调、冰箱拆解企业。中科垃圾发电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预计2012年可以投入生产。

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梳理、排查了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确立了全市危废产生重点源。全面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实现了危险废物产生源网络化管理。积极推进危险废物处置项目的建设工作,预计2012年可实现试生产,全市已有5家危废处置(利用)持证单位。

(五)核与辐射防治

截止到2011年底,辖区内持证单位数量为市管151家、省管15家、国管1家;辖区内放射源数量:I类放射源2枚,III类放射源3枚,IV类放射源24枚,V类放射源44枚,合计73枚。认真做好辐射场所现场检查工作。涉源单位检查率100%,射线装置单位100%,全程参与了省厅对全市境内省管单位的检查。完成了空气累计剂量监测、瞬时监测、土壤样采集、气溶胶监测和综合场强测量;淮河流域盱眙淮河大桥、南水北调老山乡和五叉河口、重点饮用水水源的水样及时采集并送省站;配合省站完成空气中氡浓度的检测。全年共取得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有效数据近百个。

(六)环境统计

全市统计工业源419个、农业源571个、生活源9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17个,建立了市、县二级环境统计数据库,对环境统计形成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全面、规范的归档,对重点污染源进行了统计。

(七)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各县(区)继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2011年,全市开工建设8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或接管),建成污水管网726公里;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44座,新上乡镇医疗处理设施63个,改造乡镇集镇农贸市场76个;完成疏浚县乡河道366条1178公里,对344个村的1587个村庄河塘进行整治;完成造林面积5.2万亩;新建7100处户用沼气池,全市累计13万只,建设各类沼气工程165处;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6个,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106个,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20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10万亩,推广商品有机肥15万亩,化学农药使用量比上年同期降低3%以上;开展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市已获“三品”标志588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继金湖县后,涟水县被列为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县。

三、措施保障

(一)政策法规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工作实施办法(暂行)》、《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评价标准(暂行)》,对全市30家重点污染源企业进行了环境行为信息评定,并报省厅在长三角地区进行公开。年度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及信息公开化参评企业达1388家,同比增长11%,在《淮安日报》、环保网站公开,不断推进企业自觉履行环保法律法规。稳步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市年度共签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合同32部,投保额118.6417万元,保险额3485万元。围绕生态市建设,制定并出台了《2011年度生态市建设考核办法》,根据生态市建设工作职责,明确市县(区)政府相关工作部门职责并予公布。

(二)财政环保投入与环保小康指数

2011年,全市各级财政累计对环保投入达17716万元,其中争取中央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奖励资金3241万元,用于全市白马湖清淤及水生生态修复工程和清浦和平工业新区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等6个工程建设;争取省级环境保护引导资金5585万元,用于淮安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系统改造等工程建设;金湖和涟水两县争取省级财政资金4000万元用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投入市级环境保护引导资金1800万元用于工业企业点源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清洁生产等环境项目建设;随着全市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2011年度市级财政专门安排3000万元用于生态市创建工作。

2011年度淮安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省厅初步测算结果综合指数为91.8分,位于全省前列,较2010年度86.1分有较大幅度提高。

(三)环境监测

开展水、气、声、生物等环境质量例行监测,通榆河流域水环境资源区域补偿监测、“以奖促治”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等;每季度开展36家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为减排工作服务;以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为重点,强化应急和预警监测工作,每日对二河的二河闸、武墩大桥、蛇家坝干渠三个断面和古黄河的北京路水厂取水口取样监测,节假日不间断,每日开展常规24项监测,每旬对苯系物前35项进行监测,每个季度开展一次108项全监测。全年参与饮用水源地水质预警监测工作人员累计达8030人次,保障了市区饮用水安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中央减排项目和全省监管能力三大建设内容,加大资金投入,在淮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测点新增PM2.5监测设备,并开展了试点监测工作;为做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仪器。并积极组织开展以“三年行动计划”为主题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检查。

(四)执法监察

组织全市饮用水源地环境隐患整治、秸秆禁烧巡查、规模化畜禽养殖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重点组织开展了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情况检查、化工集中区(工业集中区)环境违法问题整治、化学品环境管理和危险废物专项执法检查、重金属排放(涉铅)企业整治以及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对张福河沿河元明粉企业、涟水薛行化工集中区环境问题进行了重点督办,对铅蓄电池行业开展专项检查。开展各项专项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14576人次,切实解决了一批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全年排污费征收额达6720.1万元,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完善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对监控平台进行技术规范升级,在全市废水监控企业逐步推行第三方运维工作,对16家污水处理设施实施视频监控。全市51家废水排放企业及27家废气排放企业与市监控平台联网,其中33家国控污染源企业与省环保厅联网,数据稳定上传率99.8%。

(五)环境应急

全年共发生3起突发环境问题、突发环境问题引起的纠纷,均得到有效解决,未导致较大社会影响及重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认真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对《淮安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淮安市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进行修编;指导淮安经济开发区、清河区、楚州区、金湖县、盱眙县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和40余家重点企业按照预案编制导则重新编制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组织专项检查,对辖区内环境风险、应急物资储备情况以及企业环境应急队伍建设摸底调查,并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11月份市政府在淮安万邦香料有限公司成功组织了应急示范演练,并多次指导、参与辖区内企业开展的应急演练。

围绕饮用水源地、化工园区、重金属等敏感目标和行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全年出动了1200余人次,检查企业310厂次,对60个存在安全隐患提出整改要求。截至目前,已整改54个,还有6个正在整改。

(六)环境科技

向市财政争取60万元资金组织江苏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淮安市天赐源磁化太阳能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华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参加环境保护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南京)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搭建淮安展厅和8家企业摊位,发布3条产品需求信息,安排160名专业观众参加本次博览会。

协助省厅外经办查处盱眙一家违法生产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事件。顺利完成质量兴市创建工作,较好的完成了环境质量方面相关指标要求,被市政府评为先进。淮安经济开发区、淮安清河新区2家工业园区成功创成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6家园区被批准同意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七)强制性清洁生产

公布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有限公司、江苏韩泰轮胎有限公司、江苏苏食食品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名单,举办清洁生产审核培训班,分批次对江苏浙长电源有限公司等全市6家铅酸蓄电池企业进行全面审核,已全部完成本年度公布的20家企业的评估和审核工作。

    (八)环评管理

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对年度新开工和竣工的工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关于加强工业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中公众参与听证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印发《关于推进市级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环评工作函》,强化市级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环评工作,加快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转发《关于转发省环保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推进规划环评满五年的园区跟踪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市环保局共审批建设项目216个,其中报告书类81个,报告表类97个,登记表类38个。

    (九)生态保护

组织落实《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扎实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对原有自然保护区进行整合提升,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1个、县级1个,总面积66806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46%。

(十)生态创建

扎实推进生态市、县建设,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生态市建设五年行动方案》,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领导小组由市委刘书记和高市长亲任组长、各县区及24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综合组、督查组、宣传组和专家组四个工作组,抽调市县相关人员10多人集中办公。全市累计有81家乡镇申创国家级或省级生态乡镇,37家(累计39家)申创国家级生态乡镇通过省级现场考核,报环保部等待复核命名,清河新区和市开发区相继顺利通过省生态工业园区验收。同时,全市新建28家省级生态乡镇和217家市级生态村。

(十一)信息化建设

完成“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专网、省厅“1831”专网市级终端的建设;完成市环保局办公网络的改造;完善市级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办公电脑全部接入电子政务办公平台;“淮安环保”网站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日报等监测数据,加强网上办事与投诉监督功能建设,加强在线办事与公众互动功能建设,网站全年发布信息2136条,为省环保网站提供新闻241条;对县(区)环境信息机构建设提供业务及技术指导。

(十二)宣传教育

2011年,全市环保宣教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以企业经营者、各级干部、广大青少年和群众为重点对象,大力开展形式创新、内容丰富、贴近公众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动员和引导公众参与,重点组织开展了“四大工程”。一是新闻舆论引导工程。共在《淮安日报》、市电视台等市以上主流媒体发表环保新闻稿件200多篇,刊发环保专版15个,在市电视台今日观察栏目开设“蓝天碧水 生态家园”专栏。 二是生态建设造势工程。以“碧水蓝天、生态家园”为主题,精心制作生态专题宣传片,在报纸、电视台开设“生态建设”专栏。在各县区和乡镇主要出入口、主要街道设置了一批固定大型环保宣传牌与专栏。三是绿色细胞创建工程。继续推进“绿色学校”创建工作。今年创建10家绿色学校和10家绿色社区,全市参与试点的10个社区,分别获得全国社区环保范例奖1家(全国仅3家)、二等奖1家(全国仅11家),三等奖4家,提名奖4个,为全国参与试点获奖最多的城市。 四是社会宣教培训工程。认真落实市全民环境宣传教育意见年度计划,重抓 “6•5”世界环境日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实施等契机,开展了“十个一”活动,努力营造了生态创建工作人人参与,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氛围。

二〇一二年六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