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环境质量 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年公报
2013年淮安市环境状况公报
时间:2014-06-10   来源:  作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公布《2013年淮安市环境状况公报》。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卞爱武

                                  2014年6月5

   

2013年,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环保优先战略,以全面推进生态市创建为抓手,各项环保工作目标全面完成。饮用水源保护机制健全,重点流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市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淮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环境质量

(一)水环境

2013年全市河流水质总体为良好,38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良的断面有33个,占86.8%;轻度污染的断面有3个,占7.9%;重度污染的断面有2个,占5.3%。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化学需氧量。

与上年相比,断面水质达标比例无变化,全市河流水质保持稳定。

1.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全市废水排放量2.49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0.84亿吨,占33.73%;生活废水排放量1.65亿吨,占66.27%;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废水8.652万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7.1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0.92万吨,占12.81%;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15万吨,占57.80%;农业源排放化学需氧量2.08万吨,占28.97%,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化学需氧量0.03万吨,占0.42%。氨氮排放总量为0.96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为0.08万吨,占8.33%;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为0.62万吨,占64.58%;农业源排放氨氮0.25万吨,占26.04%;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0.01万吨,占1.04%

2.城市饮用水源

城市饮用水以集中式供水为主。全市共有8个自来水厂,其中市区4个,县城4个,日供水能力56.5万吨。2013年全市饮用水源地取水总量14280万吨,达标水量14280万吨,达标率为100%。各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水质要求,水质状况保持稳定。与上年相比,取水总量达标率保持稳定。

3.淮河流域

1)南水北调东线

全市3个控制断面分别为淮河老子山、入江水道塔集、京杭大运河五叉河口,水质均符合Ⅲ类,达标率为100%

2)淮河流域国家考核断面

全市4个国家考核断面分别为淮河老子山、入江水道塔集、京杭大运河五叉河口、苏北灌溉总渠苏嘴,水质均符合Ⅲ类,达标率为100%

3)洪泽湖

洪泽湖水质除总氮、总磷外,其它各指标均达到Ⅲ类水标准。总氮、总磷指标为Ⅴ类,湖体水质为轻度富营养化状况。与上年相比,水质有较明显的改善。

4)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里运河各断面水质均为Ⅲ类,符合水质功能区划要求,总体水质状况良好。与上年相比,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二)空气环境

1.废气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107.245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4.79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49万吨,占93.74%;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0.3万吨,占6.26%;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二氧化硫0.446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7.04万吨,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5.19万吨,73.72%;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0.04万吨,占0.57%;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1.81万吨,占25.71%;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氮氧化物1.525吨。烟(粉)尘排放总量2.39万吨,其中工业烟(粉)尘排放量2.09万吨,87.45%;生活烟(粉)尘排放量0.14万吨,占5.86%;机动车烟(粉)尘排放量0.16万吨,占6.69%;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烟(粉)尘0.113吨。

2.城市空气

全市共有空气自动监测站9个,市区有5个站点,四县城各设1个。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全年共监测365天,API指数小于100的天数有273天,优良率达74.8%;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分别为0.0340.0320.114毫克每标立方米,PM10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与2012年相比,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下降了14.8个百分点。

涟水、洪泽、盱眙和金湖空气优良率分别为81.4%84.9%85.8%90.4%。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平均值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除洪泽县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外,其它各县均达标。与上年相比,各县优良天数达标率均有所下降。

3.酸雨

全市年降水量为676毫米,pH值在5.567.63之间,全市酸雨发生率为0.27%。盱眙县酸雨发生率为4.0%。除盱眙县发生1次酸雨外,其它地区无酸雨发生。

(三)声环境

全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3.5dBA),处于较好水平,同比下降1.2 dBA)。全市各县区均处于较好级别。

全市功能区噪声年均值达标,总体噪声状况较好。功能区噪声夜间污染程度高于昼间。工业企业的噪声污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全市交通噪声均值为62.9 dBA),处于好级别,平均值同比下降3.8 dBA)。各县区交通噪声年均值均有所下降。交通噪声较去年有明显好转。

(四)生物环境

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为较丰富。河流总体污染状况介于清洁与轻污染之间,生物多样性表现为一般至较丰富之间,清安河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表现为极贫乏。洪泽湖水质受到轻度污染,生物多样性表现为较丰富至丰富之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0,为轻度富营养;洪泽湖水产品生物残毒的监测结果低于标准限值;白马湖共监测到浮游植物101种,密度均值为9.7×105/升。市区空气微生物中细菌和霉菌含量显示市区空气质量处于清洁水平,空气质量良好。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在"良好"水平。

(五)辐射环境

2013年,全市原野、道路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属天然本底水平,整体环境尚未受到放射性污染,电离辐射环境符合国家标准。全市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较好,主要污染源为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移动通讯基站等各种专业通讯设备和高压输变电设施设备。监测结果显示,全市公众照射导出限制满足《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中公众导出限值的要求。

二、污染防治

(一)污染减排

县级以上城市实现了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15座城镇污水处理厂(不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截至2013年底,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50.25万吨。2013年全年,全市火电机组二氧化硫去除量7.039万吨,氮氧化物去除量1.322万吨。其中,135MW以上机组二氧化硫去除量6.104万吨,氮氧化物去除量1.322万吨。

(二)流域防治

积极开展淮河流域、南水北调"十二五"水污染防治工作,列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26个,截至2013年底,已有14个项目通过验收,1个项目调试,7个项目在建,3个项目已经完成前期手续。

积极开展通榆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截至2013年底,列入省《通榆河水污染防治规划》10个项目,已有2个项目通过验收,2个项目基本完成待验收,2个项目在建,2个项目已经完成前期手续。

(三)大气污染防治

强力推进工业废气治理,全面完成火电行业脱硫脱硝工程。积极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和自愿性清洁生产,加强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共计淘汰水泥30万吨、铅蓄电池120万千伏安时、纺织0.4万吨。

积极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建立化工行业企业信息库,确定清江石化为首批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试点单位。建立化工项目联合会审制度,规范化工项目报批程序,强化源头控制和审批。稳步推进西南化工片区企业搬迁,成立了西南办,采取现场办公督导。

扎实抓好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市政府专题召开电视电话会议,组织督查组深入各县(区)督查。加大综合利用力度,全年新建(扩建)8个秸秆固化、31个秸秆收贮站、8个秸秆预处理站、2个秸秆食用菌项目。机械化还田率达到49%。秸秆综合利用量为387万吨。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重污染天气。印发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安市大气污染预警与应急处置工作方案的通知》(淮政办发〔2013112号)、《关于印发2013年第二届亚青会举办期间淮安市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临时管控措施方案的通知》(淮大气办[2013]7号),先后两次启动应急响应,在市政府网站公布。市大气办成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督查组,各县区也分别成立了督查组,每日将督查情况汇总,加以分析、研究,形成整改意见上报到市政府,对控制雾霾天气起到积极作用。积极开展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流动源和其它污染源调查,编制大气污染源清单。

(四)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

加大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力度。2013年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5991辆。加强对机动车检测机构的监管。将机动车尾气检测纳入安检的前置条件,规范各检测机构内部管理、车辆检测流程,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加强环保标志核发管理。全市在用机动车检测合格车辆标志核发率达100%,新购置机动车标志核发率达100%。全市核发环保绿色标志约14.3万余张,黄色标志约1.4万余张。全市10家机动车环检机构均实现与省平台联网。从201371日起,所有在我市范围内注册登记(含外省市转入)的汽油汽车和柴油汽车必须达到国Ⅳ标准。从201381日起,在主城区敏感路段实施无绿色环保标志的机动车区域限行。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发展。全力推进"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提升"为民办实事,降低春秋季节空调车票价、新购节能环保公交车辆、延长10条线路服务时间、加密10条郊区线路班次等措施。落实燃油消耗量准入制度。道路运输车辆燃油消耗量核查工作实现常态化、制度化,禁止不符合规定的高耗能车辆进入道路运输市场。按期完成年度油气回收治理任务。根据《江苏省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工作方案》、《淮安市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工作方案》的要求,按期完成了2013年度油气回收治理改造任务。

(五)固废污染防治

2013年全市产生工业固废508万吨,处置利用508万吨,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100%,其中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保持在100%,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率100%。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能力建设取得突破,我市第一家危险废物焚烧企业投入运行,年处焚烧置能力为20个类别的危险废物共计5400吨,极大地缓解了本地产废企业的环境压力,保障淮安的环境安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入运行。

在省环保厅的统一部署下,分别在7月和12月对全市危险废物重点产生单位和处置利用单位开展了两轮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全面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全面推进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网上申报,基本实现了危险废物产生及经营单位的日常填报。全年发生危险废物非法倾倒案件一起,已移送公安部门依法进行了查处。目前,全市共有8家危险废物处置(利用)持证单位,涉及近30个类别的危险废物,总处置利用能力近9万吨/年。

(六)核与辐射防治

开展辐射安全整治专项行动,通过检查、整改,全市辐射污染源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建成并运行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对全市90%以上的放射源实施自动在线监控。建成并运行空气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对全市空气环境辐射瞬时剂量率进行连续监测,并对空气中氡、气溶胶、降水进行连续采样。截止到2013年底辖区内持证单位数量为180家,其中省发证21家、市发证159家;辖区内放射源数量:Ⅰ类放射源2枚,Ⅱ类放射源30枚,Ⅲ类放射源4枚,Ⅳ类放射源27枚,Ⅴ类放射源50枚,合计113枚。认真做好辐射场所现场检查工作和污染源监测工作。涉源单位检查率100%,射线装置单位检查率100%

(七)环境统计

全市列入统计的工业源404个、农业源578个、生活源9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22个,建立了市、(区)县二级环境统计数据库,对环境统计形成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全面、规范的归档,对重点污染源进行了统计。

(八)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各县(区)继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7个涉农县区编制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13-2017)。截止2013年,全市累计建成9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乡镇医疗处理设施109个,改造乡镇集镇农贸市场116个。全市完成县乡河道疏浚309条,整治村庄河塘1970个,累计完成土方3290万方;开工实施主城区水环境整治项目18个。全市共完成造林总面积8.6万亩,完成森林抚育10.25万亩,新增重点生态公益林2.75万亩。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2%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25万亩,农药使用量较2012年减少了2.1%

三、措施保障

(一)政策法规

开展企业环境行为评定工作,对全市1548家企业和相关单位2013年度的环境行为进行了等级评定,评出绿色企业24家,蓝色企业1459家,黄色企业59家,红色企业5家,黑色企业1家。将评定结果纳入企业信用平台,提供给征信部门。稳步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全市年度共签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合同49份,投保额185.75万元,保险额8215.80万元,全市参保企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围绕国家生态市创建,制定并出台了《淮安市2013年生态环保建设工作目标考核办法》。

(二)财政环保投入与环保小康指数

2013年度,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政策力等取得显著成效。累计争取到省级以上环保专项资金达18576.5万元,其中淮河流域专项资金3466万元,省级环境保护引导资金(切块)2623万元,河道综合整治专项引导资金1040万元,中央财政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599.5万元,华能淮阴电厂脱硫专项资金1546万元、脱硝资金1582万元,全省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补助资金5600万元。同时,争取到2013年中央湖泊治理专项资金2200万元用于白马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争取到省级能力建设资金160万元(购一条监测船120万元及监控系统运行维护费40万元)。

2013年度市级财政共投入市级环境保护引导资金1900万元用于工业企业点源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清洁生产等环境项目建设;随着全市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市创建工作。

2013年小康社会环境质量工作成效明显,清河、清浦、金湖、洪泽、盱眙5县(区)已通过验收考核,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均稳定达到小康县标准。涟水、淮阴、淮安3县(区)经过努力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亦达到小康县标准。

(三)环境监测

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水、气、声"三大要素"常规例行监测,完成了西南化工区、生态补偿、重金属、农村环境质量等上级下达的各类专项监测工作,全年完成常规监测数据5.8万个,为科学客观地评价全市的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奠定了基础。

以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为重点,强化应急和预警监测工作,每日对二河和古黄河开展常规24项监测,每旬对苯系物等35项进行监测,每个季度开展一次108项全监测。全年参与饮用水源地水质预警监测工作人员累计达8000人次以上。

积极配合环境执法和监管工作,完成了每季度一次的45家国控污染源监督监测(其中废水企业16家、废气企业12家、污水处理厂13家、重金属企业4家)和在线设备比对监测;完成了市区24家每月1次市重点废水企业监测、完成半年一次的废气市重点污染源11家、废水一般污染源23家;完成全市40家涉重企业两月一次的监督监测;加密监测了每月3次西南化工区污染源监督监测;接受苏北督查中心等送样分析40多次,全年共获得监督执法数据2万多个。

市、县(区)两级环境监测站按照省、市环境监测"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为契机,加大能力建设力度。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完成了重金属100万元能力建设和湖泊生态重点实验室500万元项目的建设方案报批工作,完成了标准化站建设有关仪器设备采购建设工作。各县级监测站投入仪器设备购置经费300多万元,共添置近40多台(套)仪器设备,实验室仪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部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化实验室整体验收工作。

2013年市本级5个空气站和4个县空气自动监测站全面升级改造工作完成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行,实现与省环境监测中心数据平台的联网,市本级5个空气站已按照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实时监测数据,完成了平桥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更新改造工作。

()执法监察

积极开展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下发《关于认真做好全市突出环境问题落实整改阶段工作的通知》,对全市排查出的57个突出环境问题督促整改。挂牌督办盱眙县和淮阴区5家钢管企业的重点环境突出问题,切实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

加强对西南化工片区企业的环境监管工作。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对市区西南片区企业进行专项整治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年先后五次组织召开西南化工区企业环保分管负责人会议,环保部门会同住建部门加大突击执法检查,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切实做好四季青污水处理厂环境问题督查整改工作。认真调查研究,制定企业整改工作计划与具体方案;加强检查督查,在四季青污水处理厂恶臭气味整改期间,共出动了300余人次,对列入近30个整改内容,开展20余次督查工作,一大批重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顺利通过省环保厅、监察厅组织的验收与摘牌。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对市区饮用水源地实行24小时驻点值守制度,采取"日巡查、日监测、日报告",并将检查和监测情况向省环保厅应急中心上报。开展城市湖泊型、河流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执法检查工作。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取缔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和网箱养殖,查处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查明二级保护区内网箱养殖等的污染防治情况,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开展环境监察专项稽查和执法后督察工作。在2012年的基础上,又对清河区、淮阴区、盱眙县和涟水县开展环境监察专项稽查,用了两年时间全部完成了对我市所辖四县四区的环境监察专项稽查,进一步规范了全市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程序,健全执法工作制度,切实提高现场执法质量和水平。根据《2013年江苏省环境监察工作要点》部署,开展对我市2012年重点环境违法案件执法后督察。对相关县(区)环境违法企业采取查阅资料与实地察看相结合的方式逐一进行后督察,并将发现问题进行通报。有关县(区)根据督查通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督促相关环境违法问题整改到位。

2013年,全市排污费征收入库6665万元。市本级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45起,罚没款到账额250.7万元。全市62家废水排放企业及28家废气排放企业与市监控平台联网。全市国家重点监控企业45家有37家国控源与省环保厅联网,数据稳定上传率96.8%

(五)环境应急

2013年全市发生3起因交通事故引起的环境事件及1起化工厂产品泄漏引发的环境事件,均立即启动部门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展开应急处置,第一时间上报省环保厅和市政府应急办,相关事件均得到妥善处置。

针对2013年重污染天气情况,及时按规定启动预警响应和预警解除工作,各部门也按市大气指挥部要求积极开展工作。预警期间,市环保局网站每天更新淮安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通报、各种预警动态,收集并发布应对雾霾天气的健康防护措施,做好应急响应、应急解除的发布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应急预案管理工作。2013年完成11家重点企业省级环境应急预案报备工作。为强化预案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对《淮安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淮安市核与辐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了修编;编制完成《淮安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

为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能力,江苏淮阴发电有限公司、江苏中烟淮阴卷烟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华尔润有限公司、清江石化有限公司等都进行了环境应急演练。

20137月上旬至9月上旬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百日环境安全大检查活动。检查活动分自查自纠、全面检查、抽查、巩固提高四个阶段,环保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476人次,对83家企业进行现场监察,提出整改要求41项。

为巩固检查活动成果,及时更新江苏省风险源动态数据管理系统中淮安辖区相关内容。系统对现有117家风险源企业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及管理人联系方式、厂区情况、主产品及副产品、生产原料、风险防范信息都进行了详细记录。

(六)环境科技

成功选送3个优秀课题参评省级环保课题,共计获得省级科研经费88万元。组织各县区环保局和环保企业30多人次参加了20135月份在昆山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产品博览会。

11月份组织近200名商企人员参加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3中国(南京)国际环保产业展示暨环境技术交流会"。江苏共创人造草坪有限公司、江苏斯德瑞克化工有限公司、江苏辉煌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参展。盱眙县、洪泽县、淮阴区等部分生产铅酸蓄电池的重金属污染企业、化工元明粉企业参加了环博会的专题系列技术交流会----清洁生产促进绿色发展,土壤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污染排放与脱硫脱硝。

顺利完成2011年度的全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的统计调查工作。据统计全市环保产业共有81家,其中专业单位有35家,兼业单位有46家,从业人员约6550人。开展对全市25家环保服务业企事业单位的2012年度财务统计工作,了解相关单位的经营状况,为促进我市环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研究的参考材料。

组织全市环境保护类职称申报工作,全年申报中级工程师职称18人,其中初定中级3人,通过评审12人;申报初级9人,其中初定初级5人,通过评审4人。

(七)强制性清洁生产

公布全市第九批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名单39家,4月份组织了淮安市第九批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培训班,邀请清洁生产专家对9个县区环保局相关人员、企业领导和环保负责人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培训,并编制清洁生产审核培训材料进行分发,积极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宣传工作,多次对企业进行了现场指导。

2013年度,我市第九批39家重点企业,已有34家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23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中高费方案的实施及报告编制工作,20家通过评估、20家通过验收。另外对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验收的企业给予2万元补助,已补助16家合计32万元用于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工作,资助企业在清洁生产中高费方案上的投资。

(八)环评管理

进一步落实省环保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进规划环评满五年的园区跟踪环境影响评价,强化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环评工作,加快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格环境准入,强化公众参与,规范环评管理。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将规划环评作为所涉项目环评文件受理的前置条件,规划环评未经审查或审查未通过的园区,所涉项目环评文件不予受理。2013年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1666个,其中报告书类122个,报告表类860个,登记表类684个,验收440个。

(九)生态保护

组织落实《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在原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础上,全市划定生态红线区域56个,总面积2120.7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比例为21.06%,其中,一级管控区面积377.79平方公里,二级管控区面积1742.95平方公里。

(十)生态创建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生态市)建设,年初召开全市生态环保大会,省环保厅与市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合作协议》。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将生态优先作为永恒战略,市生态指挥部印发了《淮安市2013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目标任务书》。金湖县、清浦区在苏北率先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区技术评估,淮安区、淮阴区、盱眙县、洪泽县先后通过省级生态县区技术评估。全市新增14个(累计37个)国家级生态乡镇,新申报44个(累计50个)国家级生态乡镇,新创成13个省级生态乡镇(累计21个),新创286个(累计1366个)市级以上生态村。许津荣副省长在《淮安市生态市建设工作简报》上,对我市生态市建设主要做法和成效亲自批示给予充分肯定,我市相继应邀参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天津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和全国第九届环境与发展论坛,并作主旨发言,获与会代表一致好评和环保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十一)信息化建设

完成"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江苏项目,配合省环保厅落实"1831"生态环境监控系统二期工程建设任务;保障主要环境保护监控设施与省环保厅联网,维护"1831"专网、电子政务平台内外网,保障省环保厅、市政府公文网络、各类污染源数据网络、监测数据网络、视频会议网络传输畅通;进一步提高了网站管理水平,强化"淮安市环保局"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开设"污染源环境监管专栏"发布"重点污染源基本信息污染源监测总量控制污染防治排污费征收监察执法行政处罚环境应急"等环境信息,网站全年发布信息1370条;收集市内主流网络媒体舆情,分析环境舆情动态,及时报送相关信息;启动并高效推进淮安市环境生态监控系统项目建设;对县(区)环境信息机构建设提供业务及技术指导。

(十二)宣传教育

始终把宣传教育纳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全过程,以"生态淮安·共建共享"为主题,开展了新时期淮安精神和环保精神大讨论活动,提炼出"乐于学习、善于创新、敢于较真、勇于担当"的淮安环保精神;举办了"两高"环境污染刑事案件专题学习培训班,全市共400余人参加培训,牵头策划了40多项生态环保宣传活动,在国家、省市主流媒体发表文章200多篇,共建共享氛围浓厚。市环保局荣获全国2013年度中国环境报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在省环保厅和教育厅组织的生态文明文艺演出比赛中,组织推荐的23个节目,有19个节目获奖,其中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10个,淮安环保局被评为全省优秀单位,推荐的省级绿色社区涟洲路社区参加环保部宣教中心与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办联合组织的"全国第二届远洋社区环保公益奖"评比,获二等奖。